別讓情緒害了你83(1 / 1)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人無信,則不立

誠信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和重要的社會意義。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孔子的思想中窺見一斑。《論語》中就多處提到“信”字,“信”是信譽、信任、誠信的意思。孔子認為“信”是人之所以稱為人,人如何做人的基本條件。“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這一問題,“信”之於人,恰如軸之於車,人無誠信便不能稱其為人,不能立於天地之間,這正如沒有軸的車不能前行一樣,人無信,則不立。如果從人的外在具體行為表現來說“信”,則人的每一句話都應該是誠信的,言必由衷,“言必信,行必果”。隻有當人做到表裏如一,內在本質和外在行為統一時,人才可以真正稱為有“信”之人。

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我國古代的很多聖賢哲人對誠信進行過精辟的闡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為證明,證驗之意。“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就是說人說話要算數。“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講誠信,是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墨子也極講誠信:“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誠信作為人生行為的重要準則:“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莊子也極重誠信:“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把“本真”看作是精誠之極致,不精不誠,就不能感動人。這就把誠信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韓非子則認為“巧詐不如拙誠。”

古代的聖賢哲人無不看重誠信,把誠信作為一項崇高的美德加以頌揚。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廣為傳頌的“誠信”的典範。

曾子以誠信教子。曾子的妻子準備去趕集,由於孩子哭鬧不已,曾子妻許諾孩子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妻從集市上回來後,曾子便提豬來殺,妻子阻止道:“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的。”曾子說:“和孩子是不可說著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著父母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哄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啊。”於是曾子把豬殺了。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雖然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消除的陰影。

《史記》中記載,齊國打敗了魯國,齊桓公和魯莊公在柯地和談時,魯國將軍曹沫突然以匕首相對,逼齊桓公歸還魯國的失地,齊桓公隻好答應了。事後齊桓公心有不甘,打算殺掉曹沫,否定這個承諾。相國管仲勸止,說這樣做會失去人心。齊桓公認為此言有理,便依照承諾歸還了魯國的土地。“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不出兩年,齊桓公便被諸侯推舉為霸主。齊桓公之所以稱霸天下,除了軍力強盛之外,守信用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誠實無欺,信守諾言的典故很多,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星,照耀著曆史的天空。但也有不講誠信而自食其果的例證。西周建都豐鎬(今長安縣西北),接近戎人,周天子與諸侯相約,要是戎人來犯就點燃烽火、擊鼓報警,諸侯來救。周幽王的愛妃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了取悅愛妃,便點燃烽火,見到烽火燃起,諸侯的軍隊從四麵八方趕來營救,褒■看到城下慌慌張張的軍隊而大笑不止。周幽王為博得褒姒開心,數次無故燃起烽火,諸侯的軍隊多次趕到而不見戎人,認為受了騙,憤然而歸,後來戎人真的來了,烽煙雖起,卻無人來救。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不講誠信,失去了諸侯們的信任,最後被殺於驪山之下,而為天下人所恥笑。

做人講誠信,則廣交天下朋友,做事講誠信,則事事暢通無阻。一個人不講誠信,人前一套背後一套,背信棄義,定為人們所不齒,也很難立足於社會。

誠信是交友之道,更是為人之道。人們在工作、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麵對許許多多的社會關係,這些關係多種多樣、錯綜複雜,但有一種關係是不變的,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係。由於誠信關係是人際間的基本關係,所以人與人相處首先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條件,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最起碼的要求。講誠信,有助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協調,有助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合作和信賴關係的建立,有助於人際關係的融洽與和諧。否則,人們必將生活在一個互不信任、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的社會之中,這種社會信任危機一旦加深,必定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安。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恪守誠信原則,講真話而不講假話,說實話而不說大話,對人以誠相待而不虛情假意,堅持實事求是而不顛倒是非,真正做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使誠信成為自覺履行的一項基本的道德準則。隻有那些誠懇老實、言而有信者,才能受到別人的敬重和愛戴,才能立足於社會;而那些巧言令色、虛偽狡猾、陽奉陰違、言而無信的人,則受到他人的鄙視和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