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85(1 / 2)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

命運中總是充滿了不可捉摸、無法預知的變化因素,如果它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當然是好的,我們也很樂意接受這個結果。但事情往往並非遂人願,有時候它會帶給我們可怕的災難和深深的恐懼。如果我們不能試圖學會接受它,相反卻讓災難主宰了自己的心靈,那我們的生活就可能永遠地失去陽光和笑聲。

羅格小時候和幾個朋友在密蘇裏州的老木屋頂上玩,在爬下屋頂前,羅格在窗沿上歇了一會然後才跳下來,可是他的左食指上戴著的一枚戒指卻在往下跳時鉤在了釘子上,因用力過猛扯斷了他的手指。羅格尖聲大叫,驚懼異常,他甚至認為他可能會死掉。但等到手指的傷好後,羅格就再也沒有為它操過一點心。因為就算操心也沒用了,他已經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了。現在羅格已經幾乎忘了他的左手隻有一根大拇指與三根手指。

幾年前,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座辦公大樓電梯裏,卡耐基遇到一位男士,並且驚奇地注意到他的左臂從腕骨處就被切除了。卡耐基問這是否會令他感到煩惱和不安,他說:“噢!事實上,我現在已很少想起它了。我還沒有結婚,所以隻有在穿針引線時覺得有一點點不方便。”

在不得已的狀態下,通過適當地調整,有選擇性地遺忘,人幾乎可以接受任何狀況。

在我們的人生中,必然遇到許多不愉快的經曆,有時它們是無可逃避的。而我們也是無所選擇的,我們隻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做自我調整而不是抗拒,因為抗拒不僅會有可能顛覆自己的生活,甚至也可能會使自己精神崩潰。

威廉·詹姆士曾說:“心甘情願地接受吧!接受事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俄勒岡州的康萊女士深有體會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她曾因無法去麵對現實而差一點失去繼續活下去的勇氣,她的最初感受是:“在美國上下歡慶我軍在北非大獲全勝的那一天,我收到了作戰部的電報,我的侄子——我最摯愛的人——在一次作戰行動中失蹤了,而且,不久以後,另一封電報又通知我他已陣亡了。”

於是,哀傷擊倒了康萊女士。在此之前,她總覺得人生待她還是不薄甚至垂青於她的,她有一份自己很喜愛的工作,而她幫忙撫養的侄兒也是一位年輕有為的青年。她曾以為自己的耕耘和辛勤付出將會得到甜美的回報,不想卻收到這樣的電報。噩耗傳來,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康萊女士覺得已經沒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了:她對工作、朋友視而不見,她抓不住任何東西,剩下的隻有愁苦及怨恨。為什麼她會失去鍾愛的侄子?這麼好的孩子應該有燦爛的前景,他為什麼會被打死?她實在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哀傷過度,同時決定放棄工作,找個地方獨飲她的眼淚,試圖撫平心中的創傷。

就在康萊女士把桌子收拾得幹幹淨淨,準備遞交辭職書時,無意中看到一封信,正是那位侄子在幾年前康萊女士母親去世時寫給她的。他在信上說:“當然,我們都會在很長時間裏懷念她,特別是你。但我知道你肯定會撐過去的,也能扛過這一段的。你有自己的人生哲學。我永遠不會忘記你教導的一個銘刻於心的真理: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要像個男子漢,微笑著迎向任何該來的命運。”

看完這封信後,康萊女士回到桌前,收起愁苦,自己對自己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我也不能做任何改變,但是我還可以做到他所期望的,做個真正的男子漢。

康萊後來說道:“每天,我把自己的精力完全投入於工作。並且開始給戰士們寫信,雖然他們是別人家的男孩。晚上,我去參加成人教育班,試圖找到新的愛好,並去結交很多新朋友。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變化,而我的哀傷也在這個過程中完全離我而去。現在,我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正如我侄兒所希望看到的。我的生活也很平靜,充滿了溫馨與快樂。我很坦然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所以,事實上我比以前享有了更豐富也更完整的人生。”

康萊女士學習到的道理,正是我們每個人遲早要意識到並要學會的,那就是:我們隻有接受並主動去適應那些不可變更的事實。英王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的圖書室裏就掛著這句話:“請教導我不要憑空妄想,或作無謂的怨歎。”哲學家叔本華也曾表達過同樣的思想:“逆來順受應該是人生的必修課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