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95(1 / 2)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不要苛求完美

從心理學來說,“完美主義”是對過分完美的一種極端追求。心理學上所指的完美主義者是那些把個人的理想標準和道德標準都定得過高,不切合實際,而且帶有明顯的強迫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事的那種人。

完美主義的人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讓自己保持優雅的姿態、不俗的氣質、溫柔的談吐,這就是為自己定了一個過高的理想標準,而且也帶有強迫的特征;為一個自認為不優雅的姿態而緊張焦慮,這也並不是一個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態。

完美主義者表麵上都很自負,其實內心深處卻是非常自卑。比如,很少看到自己的優點,總是在關注自己的缺點,而且總是不知足,也很少肯定自己。不知足就不快樂,周圍的人也一樣不快樂。

在人際交往方麵,為了維護自己這個完美的角色,完美主義者常常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圈子中。比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體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點。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給自己製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以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帶給自己的卻隻有沉重的壓力和深深的自責。對於別人的褒獎,隻會感到誠惶誠恐,認為自己還差得很遠。違心地滿足別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腫臉來充胖子。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美國心理治療界發現有這樣一類求治者:他們是成功的商人、藝術家、醫生、律師和社會活動家等等,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如魚得水,出類拔萃,但他們的努力並未給他們帶來所期待的幸福生活。

治療家們發現他們具有這樣一些共性:他們的成功既不能給他們帶來成就感,也不能給他們帶來一個完整、獨立的自我感受。

治療家發現這類人的自我係統處於分離狀態:一方麵,當他們獲得成功時,他們可以體驗歡欣;另一方麵,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層的無價值感和自卑感。正是這種匱乏導致了他們將無所不能的完美主義傾向當作護身的盔甲。他們抱怨所有的成功都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也不能理解他們自己。

這些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幾乎全與童年的家庭教育有關。他們的父母為孩子樹立的標準太高、太完美,在任何時候都是貶低他們而不加讚美。於是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也就學會了總愛找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配被讚揚和被尊重,並以自我挑剔和自責為習慣,甚至產生了一種自虐的“快感”。

改變這種可怕性格的方法就是當事人重新樹立評價自己的標準,改掉原來那種完美的、苛刻的、傾向於全麵否定的標準,樹立一種合理的、寬容的、注重自我肯定和鼓勵的標準,學習多讚美自己,把過去成功的事例列在紙上,坦然愉悅地接受別人的讚揚並表示感謝。

有人問一位走紅的國際女影星是否覺得自己長得完美。她說:“不,我長得並不完美。我覺得正因為長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讓觀眾更能接受我。”能認識到自己有種種不足並能寬容待之的人,可以說是自信的,心態也是健康的。人生其實就像踢足球,即使最偉大的球星也會在比賽中失誤。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發揮最佳水平,但不能要求自己腳腳都是妙傳甚至是射門得分。

可見,醉心於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並非靠追求就能得到,相反,生活中有許多遺憾是無法避免的。假如我們在心理上戰勝了這些,我們的內心就會穩健許多,就會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