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97(1 / 1)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淡化利欲心,隻取所需物

人生短暫幾十年,何必物欲太強,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後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遇事想得開,放得下,活得輕鬆,過得自在。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裏,人們用一種奇特的狩獵方法捕捉猴子: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裏麵,裝上猴子愛吃的堅果,盒子上開一個小口,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去,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了。這種方法總是能夠奏效,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肯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現實中,人們總會嘲笑猴子的愚蠢:為什麼不鬆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但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你也許就會發現,並不是隻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人類也不例外。

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走,荒廢了正當的工作;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和尊嚴。

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在駛往彼岸時不致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堅果”果斷地放下。讓我們從猴子的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該鬆手時就鬆手。

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這當然是正常的,問題要能進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要能把握得準,跳得出這個圈子,不為利欲之爭而舍棄了一切。

在美國流傳至今的一個故事倒是耐人尋味。

美國開發西部初期,地廣人稀,地價甚廉,當時土地的出售,是以一個人一天所跑的範圍為準。因此,有一個人付了錢就開始拚命奔跑,從清晨到中午,此人絲毫不敢休息,唯恐稍有鬆懈就損失一些土地。到了黃昏,眼看太陽就要下山,如果跑不回終點,就要前功盡棄,因此,他開始不要命地狂奔。但是,當他費盡千辛萬苦跑到終點時,人也立即倒地,氣絕身亡,賣主隻好將他草草地就地埋葬,而他所占的不過就是一棺之地。

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隸,他們在欲望的驅使下忙忙碌碌,不知所終。貪婪的人,常懷有私心,一心算計,斤斤計較,卻最終一無所獲。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知足常樂”。孟子有一句話叫“養心莫善於寡欲”,是說希望心能夠正,欲望越少越好。他還說:“其為人也寡欲,雖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欲少則仁心存,欲多則仁心亡,說明了欲與仁之間的關係。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自我實現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可是,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太強烈,就會造成痛苦和不幸,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因此,人應該盡力克製自己過高的欲望,培養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

《菜根譚》中說:“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華,盡華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意即官爵不必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否則就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否則就會招來誹謗或攻擊。

同理,在追求快樂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樂極生悲”這句話。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藥一樣,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過就成為敗身喪德的媒介,能夠控製一半,就是恰到好處。

因此,保持淡泊人生、樂趣知足的心態,才能使自己體會出無盡的樂趣,達到人生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