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情緒害了你98(1 / 1)

認識自己並接納自己 不要迷失在自己的欲望中

隨著人類欲望的不斷升級,人的占有欲不停地被滋養著,像一隻脫韁的野馬,無休止地向新的領域競逐,使我們的心被它左右而不得自在。

人生到底需要什麼?需要多少?這兩個問題並不簡單,我們至少不能一目了然。我們不能問別人,也不能看別人,而應該閉上眼睛問問自己的心靈。

晉代曾經有石崇和王愷鬥富。王愷用麥芽糖洗鍋,石崇以蠟燭代替柴草來煮飯;王愷用紫色的蠶絲作路兩旁的屏幕,長達四十裏,石崇就用錦作屏幕,長五十裏;石崇用香料和成泥來刷牆,王愷則用赤石脂當塗料。

有一次,王愷把昔武帝所賜的珊瑚樹拿出來當眾炫耀,高二尺多,枝柯扶疏,堪稱稀世珍寶。石崇當場用鐵如意將其擊碎,然後取出自己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樹,每株高達三四尺,光彩耀目,讓王愷隨意挑選。

接下來,石崇失寵,被逮捕下獄。他在被捆綁起來的時候,歎息著說:“這不過是因為小人想要我的財產而害我罷了。”前來抓他的官員說:“你既然知道,為什麼不早一點把家財散出去一些呢?”石崇無言以對,最後為自己的奢侈付出了代價,人頭落地。

多數人的生活境遇,既不是一無所有,一切糟糕,也不是無所不有,事事如意。這種境遇可能就相當於“半杯咖啡”。當我們麵對這半杯咖啡,心裏產生什麼念頭呢?

人並不因擁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東西而快樂,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求,也知道如何滿足它,同時意識到有些東西雖然很吸引人,但對自己的人生毫無價值。一句話,當他隻需要半杯咖啡的時候,他不會因為杯子不滿而苦惱。

麵對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幾乎所有的人都被激發起消費的欲望:這世界上有多少好東西啊!可是讓我們看一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表現吧。他在麵對繁華的集市時,也發出了一聲驚歎:“這市場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啊!”

如果我們意識到,以人類占有的空間與宇宙的浩瀚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渺乎其小;以人類生存的時間與宇宙的永恒相比,不過是電光石火,一瞬即逝;那麼過多的東西對自己已如雞肋,何苦還要筋疲力盡地去追逐呢?如果我們已經盡了所能,那麼何苦讓煩惱和悔恨來占據我們的人生?

我們平常所受的教育,都告訴我們做事不應半途而廢,而要用“再挖半米”的精神堅持到底,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可有時候這種積極所打擊的,既有不求上進的想法,也有人生的和諧。因為過多的財富像身體上的贅肉一樣,不過是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而已。

如果不能把成功作為快樂的追求手段,把二者和諧統一起來,得到的也許隻是在實現外界的期望時短暫的滿足。如果把這種滿足也稱為快樂的話,那這已經是一種異化為必須要靠成功去“買”的快樂,而不是真正的快樂。而且總有一天,會發現同步增長的不是生活的快樂指數,而是揮之不去的壓力和疲憊。這時,成功不僅無法再“買”到快樂,而且令人身心交瘁,降低生活質量,甚至成為精神失落與迷茫的原因。

有一個人到市場上買鞋。賣鞋的人告訴他:“鞋有大中小不同的碼數,但價錢一樣,都是兩個銅錢。您穿多大碼的?”

這個人想了想:“我要最大碼的。”

賣鞋的人懷疑地看了看他的腳,又看了看他:“以我看,您的腳穿中碼的可能比較合適,您為什麼不試一試呢?”

這個人斬釘截鐵地回答:“不用試了。既然價錢一樣,我為什麼不要大碼的呢?”

世界上有多少人被自己的欲望所推動,貪多求大,實際上卻和這個買鞋的人一樣。鞋子不合腳、不舒服的感覺隻有自己知道。

人不斷地奔跑,到頭來卻發現跑錯了方向;人不斷地追求,到頭來卻發現得到的並不是需要的。世上有許多人“永不言敗”,放任自己去追求那些看似輝煌而實際上違背本性的“成功”。這樣的人生就處於失控狀態,其根源在於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總是特別容易被一些假象迷惑,而出於本能也特別不願正視自己的某些弱點,加之金錢、地位、權力又常常容易讓人膨脹,飄飄然之後更是無法看清真正的自我。因此,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需求,其意義比盲目地奔跑更大一些。

如果我們有幸擁有了權力和財富,或者成為一個名人,外界的讚美會鼓勵我們繼續拚搏;如果我們達不到,認識的人就會說“怎麼混成這個樣子”,即便不說,也會在目光和潛意識中流露出來。如果僅僅是有人這樣認為倒沒什麼關係,要命的是我們也接受了這種認識,會覺得自己沒有的東西太多了,應該去努力追逐那些權勢和財富,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我們因此不再能心平氣和地對待自己了,也不能平等地認識自己了,就會像那撲向火光的飛蛾,隻知道向亮處去,卻並不知道那裏的意義,那裏究竟有沒有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