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4)(1 / 3)

要了解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一個商人在街頭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鉛筆推銷員,心中頓時生起一股憐憫之情。他把一元錢扔進出售鉛筆人的杯中,就走開了。

沒有走幾步,商人好像聽到了有人在吼什麼,他一回頭,隻見那個賣鉛筆的人紅著臉衝自己大聲說:“你為什麼無緣無故給一個健康的、並且是推銷員一元錢?”商人趕忙折轉身來,從賣鉛筆人的攤位上拿起幾支筆,他抱歉地解釋說:“對不起,我忘了取鉛筆了,希望你不要介意。”賣鉛筆的人說:“你我都是商人,我賣東西,而且有明碼標價。你給我一元錢,為什麼就不肯拿鉛筆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認為我是一個需要人同情的小販?”商人連連說“對不起”,然後離開了。

很快過去了幾個月,在一個社交場合,一位穿著整齊的賣鉛筆的人與商人又見麵了,他雙手遞上名片,並且自我介紹說:“您可能已經忘記我了,我雖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遠忘不了您。是您傷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沒有把自己當作乞丐,即使您跑來給了我一元錢,我仍告誡自己:我是一個商人!”

商人聽了,尷尬地笑了笑。

向一個人伸出熱情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的確是重要的,但更為關鍵的是,我們不能讓對方感到傷了自尊。幫助一個人,要體現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時要了解對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幫助,否則你的幫助是多餘的。

不能讓好意變成“壞心”。有兩個女中學生看見一個孤獨的盲人鄰居很可憐,想為他做點好事。有一天,她們發現盲人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繩子下,還沒來得及晾曬。她們想做“無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曬。可是當她們剛晾好衣服的時候,看見盲人走過來了,一個女生脫口而出:“瞎子來了。”說罷兩個人就要離開,可是盲人已經聽到了女生的說話聲。他發現自己的衣服不在盆裏,第一判斷是幾個女孩把它藏了起來,他頓感自己受到了她們欺負和羞辱,就破口大罵起來。這件事被其他鄰居知道了,也以為兩個女生欺負了盲人。兩個女生的父母聽到這件事,就批評自己的孩子。可是兩個女生感到很委屈,她們並沒有欺負盲人,而是真心幫助他。

這兩個女生做好事幫助人,結果反而搞得雙方都不痛快。如果她們掌握了正確的方法,直接對盲人說:“我來幫您晾衣服吧。”那麼就不會出現這樣“幫人惹禍”的事。

五、正己無怨——做人不能太老實也不能太聰明

1.與人相處忘掉人我之異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論語》

曾子說:“有才能的人向庸才之人求教,知識廣的人向知識淺的人求教。有學問的就像無學問,知識充實的就像虛無的,受到冒犯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曾經就是這樣做的。”

曾子說自己有這麼一個朋友,就能夠做得到。充實的境界,好像是虛無一樣;別人侵犯淩辱,也不去與其計較。他所修煉的就是這種境界,他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分別心念,忘掉人我之異,然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地步。這個朋友,可能就是顏淵,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成功了。所以,曾子便以此來勉勵教導學生,使他們對真正的人生境界有所追求和體驗,不至於枉生一世。

作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子完全繼承了孔子的衣缽。一方麵,他在學習上保持著謙遜態度,“問於不能”,“問於寡”;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第三,“犯而不校”表現的是一種寬闊的胸懷及忍讓精神。

曾子目的是教誨他的弟子,為人要虛懷若穀,廣泛學習,如此就能成為人人稱頌的君子。

凡是所謂天才、聰明有才具的人,容易犯一個錯誤——就是很自滿,不肯向人請教。而中庸處世智慧的人雖然高人一等,卻唯恐自己懂得不多,唯恐自己沒有看清楚,還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一番。這也是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條件,他的名言“集思廣益”,就是善於集中人家的學問思想,增加自己的知識見解。這也就是“以能問於不能”的道理。

但是有才具的人,往往不肯向人請教,尤其是不肯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儒家標榜虞舜“好察邇言”,所以能為聖人。雖然淺近的話,但往往能給我們深遠的啟發。“以多問於寡”的多指知識淵博。 “問於寡”,就是問於知識不如自己淵博的人。

另一種解釋是說從政的人,多半是通才,什麼都懂;而“寡”可以說是專家,他專門研究一點,而這一點並不是學問淵博的人所能夠知道的。淵博的人知其大概,不能深入;專家則對某一點有深入研究。所以淵博的人,一定要向專家請教。“有若無”他學問非常淵博,而在待人處世上表現得很平常,好像什麼都不懂似的。“實若虛”內涵深厚,表麵上看起來卻很空洞,普普通通。“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對不起他——下麵的人對上麵的人不敬為“犯”——從來不計較、不記恨。這幾點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如果以自己待人處世的經驗來體會,幾乎每一句話我們都沒有完全做到。

2.人格修養的三個要件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