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5)(2 / 3)

7.文明禮貌的人總是討人喜歡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

質樸勝於文采則粗俗,文采勝於質樸則虛浮。文采、質樸都具備,才為君子。

質樸是內在的本性,文采是外表的裝點。一個人若隻有內在的質樸,沒有外表的文采,則難免失之於粗俗;若隻有外表的文采,沒有內在的質樸,則難免失之於虛浮。

孔子這一席話,確切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他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割。質樸與文采同等重要。

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質”是樸素的文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還是人的本質。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類本質如此,萬物的本質也是一樣。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

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我們發現中外曆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了。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後天文化的熏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現實生活中往往的確如此,智商高的人,情商卻不一定高。學識太好的人,也很可能會談學問頭頭是道,談做人做事,樣樣都糟,而且主觀特別的強。所以文與質兩個重點要平衡。

人雖然也屬於動物,但畢竟不等於動物,其根本的分別就在於文明性。如果人類沒有文明,那就不稱其為人類,無法與天地並立為三才了。人的本質是物,形式是文。文質相合而彬彬,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否則,文勝過了質,便是史,不好;質勝過了文,便是野,也不好。內容與形式要結合,質與文要達到平衡。過與不及,都不能夠實現孔子所推崇的“文明禮貌”的人格標準。

8.占取別人的利益會埋下隱患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菜根譚》

一個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不擇手段,而且超越出道義範圍之外,逐利的禍害很明顯,容易使人防範,後患也就不會太大;反之一個好名的人,經常混跡仁義道德中,沽名釣譽,他所做的壞事人們就不易發覺,結果所造成的後果就非常深遠。

孫臏與龐涓同在鬼穀子門下學習兵法,孫臏是鬼穀子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和智慧遠在龐涓之上。龐涓下山做了魏國軍師,自知才學不如孫臏,覺得孫臏是自己前程的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塊心病,便寫信給孫臏,騙他到魏國來成就功名,而其真正的目的則是讓孫臏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無出頭之日。孫臏來到魏國,魏王拜他為副軍師,但龐涓以種種借口加以阻撓,最後魏王隻給孫臏一個客卿的位置。此後,龐涓不斷在魏王麵前講孫臏的壞話,魏王將信將疑。

有一次,齊國使者慕名而來,想聘孫臏到齊國施展才華,孫臏效忠魏國而加以拒絕。龐涓利用這個事實,向魏王進讒:“孫臏雖然身在魏國,但心仍在齊國,這次齊國使者來就是與他私通的。”魏王大怒,不分青紅皂白,加罪孫臏,就這樣,孫臏莫名其妙地被處以削去膝蓋骨的重刑。孫臏受刑後,龐涓便假惺惺地對孫臏表示關懷,勸他在獄中寫兵書。兵書寫成之後,龐涓露出了本來麵目,想把兵書據為己有。孫臏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龐涓造成的。孫臏萬分絕望,他決計忍辱逃生。

從此,孫臏便裝成受刺激過度而發瘋了,龐涓開始並不相信,對他施以種種非人的折磨來加以考驗。把他拖入豬圈,孫臏在豬圈裏又哭又笑,在豬尿裏打滾,還吃豬食,啃泥巴,通過這些殘酷而致命的表演,終於使龐涓相信,孫臏真的瘋了。後來齊國的一位使者來到魏都大梁,孫臏派一個刑徒偷偷地去見齊使,陳述他被害的經過並請求營救。齊使用計策把孫臏用柴車運到齊國。孫臏到齊國後,重用於大將田忌,拜為齊威王的國師。指揮了軍事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杜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屢敗魏軍,射殺了龐涓。

曆史上占取別人的利益而埋下隱患的事例,不勝枚舉,所以中庸處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當今,我們處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人人都有一種危機感,生怕丟掉飯碗,丟掉手中的權力,所以有些人行為漸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想投機取巧地侵奪,占取他人的利益,致使人際關係陷於緊張。當你身邊有試圖已經搶你功勞的人,該怎麼辦?第一,要尋找恰當的機會向對方澄清功勞是你的。第二,不妨誇讚控你功勞的人,然後重申功勞是自己的。這種方法對下屬和職業女性來說特別需要。第三,退出爭奪戰。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種方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你應該問一問自己:哪個更重要,是暫時的利益,還是長久的人際關係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與人長期相處的利益,不如把功勞讓給對方,或“以德報怨”,讓對方感到你是個大度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