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19)(3 / 3)

人們總是認為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話,寫文章。實際上無意中在借用別人的話,有自我擴大欲,反過來探尋這一點,就能窺見其人的內心深處。例如,對說話者是使用難懂的詞和外語的人多會感到困惑,其實,這種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擇業時,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過分矯飾,反而畫蛇添足,讓別人如墜雲霧的效果是最不利的。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對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識,將詞語作為盾牌,掩飾自己的自卑感。《圍城》中的張先生在方鴻漸麵前大肆賣弄自己的洋文,以顯示自己博學,實際上隻反映出其知識的貧乏。

說話方式才能反映真實想法。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都在說話方式裏表現得清清楚楚,隻要仔細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從說話的簾幕下逐漸透露出來。

說話快慢是看破深層心理的重要關鍵。如果對於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時,許多人的說話速度都變得遲緩,而且稍有木訥的感覺。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說話的速度自然就會快起來。

假如說有一個男人每天下班都按時回家,而這一天他下班後卻留在辦公室與同事打撲克,回到家時,他就馬上跟老婆說他加班了,而且還要詛咒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活兒幹不完等等之類的話。他的說話語調也一定會比平常快,這樣,他可以解除內心潛在的不安。

遇到男人這樣時,做老婆的一定要慎重,什麼事一旦有了開頭,就會有下次,不可掉以輕心。

從音調的抑揚頓挫中看破對方心理。上述的那位“加班”的男人,當他回到家時,他說話的語調不僅快,而且慷慨激昂,好像今天的“加班”的確讓他很反感——他是很不願意“加班”的。

當兩個人意見相左時,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即表示他想壓倒對方。

對於那種心懷企圖的人,他說話時就一定會有意地抑揚頓挫,製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顯示欲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

由聽話方式看破對方心理。構成談話的前提包括了兩種不同立場的存在者,即說話者與聽話者。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對自己說話後的各種反應,來突破對方的深層心理。

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地聽話,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反之,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這是他心情厭煩的表現。

有些人仔細傾聽對方的每一句話,等到講述者快說完時,他也會透露自己的心聲,由此看來,這位傾聽者完全依靠堅強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終突破講話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麵的消息,你就會和他從一個平常的話題切入,然後認真傾聽、提問、傾聽……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方在高興之餘,也忘了提防,相反還會認為你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善解人意呢。

11.從臉上的表情窺探心中的想法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淮南子》

中庸的“中”字,不僅僅是中間、適度等,人是思維發達的動物,人與人相處,實際上是心與心的交流碰撞,心是仁義禮智信的依托,一個無心之人如何活在世上?掌握人的內心世界,才能更容易與人溝通。中庸之“中”也被指含而未發的喜怒哀樂之情,是有其特定的用意的,它是要說明“中”的要求,也即禮的道德準則,是根源於人的含而未發的內心,也即根植於人所固有的“善端”的。這樣一個“中”,實際上相當於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所以,“中”還有“心中”的意思。

怎麼知道他人內心的想法呢?觀色就是一種好辦法。從孔子到孟子到近代的曾國藩都善於此。

丈夫小A和妻子小B剛結婚時,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離。可是,隨著生活的日漸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後的生活,再也沒什麼新鮮感了,卻常常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而吵架了。

起初小A和小B一有不滿,就互相爭吵,各不相讓,但吵過後,兩人堅持不了幾個小時又和好了。可是,隨著吵架次數的增加,這好像成了家常便飯了,小A和小B誰也不願再理睬對方,他們經曆了一個冷漠的階段。

但這也不是辦法,小A和小B還要麵對家人和朋友,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他們逐漸過渡到有別人在場的時候,彼此顯得關係還不錯、很恩愛,而一旦隻有他們獨處時,家裏則靜悄悄的,互不打擾。漸漸地,沒人在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說話了,但這並不是盡棄前嫌,隻是有時候有一些不得不說的話而已。隨著彼此間的不調和發展到極端時,不快樂的表情反而逐漸消失,他們的臉上反而呈現出一種微笑,態度上也顯得卑屈又親切。

怪不得一位經常辦理離婚案的法官說,當夫婦間任何一方表現出這種態度時,就表明夫妻關係已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

人類的心理活動非常微妙,但這種微妙常會從表情裏流露出來。倘若遇到高興的事情,臉頰的肌肉會鬆馳,一旦遇到悲哀的狀況,也自然會淚流滿麵。不過,也有些人不願意將這些內心活動讓別人看出來,單從表麵上看,就會讓人判斷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