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23)(2 / 3)

有一個合適的例子。一家大的生產公司下屬的一個分公司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經營問題,於是一名新經理被派去負責,並告知要盡快“扭轉局麵”。新經理用了幾周時間對公司總部給他收集的大量有關工廠現狀的資料進行研究後,他決定馬上進行重大改組,以挽救此分公司。他自己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便采取了大膽的必要的措施。

他帶來4名助手和3個裝滿了有關公司及其生產的資料和分析材料的手提箱,在趕赴分公司之前的兩小時之內才通知公司的管理部門,一到便立即召集40名高層經理開會。會上,他簡要地概括了他對公司現狀的分析意見,他此行所負的使命以及他認為公司今後的基本發展方向,他明確指出公司目前的經營行為很不令人滿意。接下來,他當場解雇了4名高層經理並限令他們兩小時之內離開公司;他明確宣布如果誰試圖阻擋他對公司的拯救行動,他將不惜一切毀掉他的前程。最後他宣布他的助手將安排他與公司每位經理會晤,從第二天早上7點開始。這樣,60分鍾的會議結束了。

在隨後的關鍵的6個月中,那些留在公司的人積極與他合作。

這是以快刀斬亂麻,堅決果斷采用強硬手段解決問題的一個成功範例。這個經理為“扭轉公司局麵”而采取了極端措施,他的強權統治可能導致他手下經理們的集體辭職,而使公司瓦解。但他仍然那樣做了,因為他覺得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辦法能使大家立即配合他的行動。有時候,使用說服的方法太費時間,而且如果人們不聽從勸說,說服的方法將完全失效。

一些在領導工作上感到順手的上司並不常用以權勢壓人的方法,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會冒一定風險,會引發一些問題。無論手段多麼高妙,高壓統治最終還會招致他人的抵製和報複,極端手段是在極端的情形下采取的。它是對另一種極端的校正。

13.如何打破人際關係中的“僵局”

拳頭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

——《水滸傳》

做人受歡迎其實就是深諳人際交往中的中庸之術,能在複雜的人情關係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術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

從主動的角度說,當別人出乖露醜要了主動打打圓場,為人救場;他人陷入窘境,主動解圍,去給他找個台階讓他下得了台。

從被動的方麵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於撲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通權達變,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麵子,保持體麵,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有一個良好的人緣資源,少了圓場術的技術支持,很可能會是個“豆腐渣工程”,是隻能說說而不能達到的幻覺,頂多像肥皂泡一樣“一圓即滅”。

世上沒有經勸的架。沒有矛盾與糾紛,人際交往中就沒什麼場可圖,少了尷尬和僵局,也無需講什麼調解和說和。反之,隻要有這些事,就免不了勞駕和事佬們來顯顯身手。事實上,隻要圓場有術,世上沒有勸不開的架,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

不曾在眾人麵前與找茬兒吵架的人發生過糾紛,就不會了解下麵的事實:吵得難分難解的雙方(包括挑釁的一方),無不希望趁早收攤。但是,由於那些起哄的圍觀者在旁邊注視,想收都收不了。於是,雙方的話越來越尖銳,口氣也越來越硬,甚至演變為扭打的場麵。

由此可見,如果你能出麵解圍,他們在心裏對你感激,你落得人情自不必說,當你需要人來為你解圍時,也會有人甘心為你費這個口舌,你也能免受些皮肉之苦。

但是勸架,得有經驗。

打架經驗不夠的人,實在無法分辨勸架的好時機,因此,遲遲不敢去勸架。例如,沒看準時機就向前勸架,說:“喂,喂,你們兩個早該停手了!”

其中的一個可能凶巴巴地說:“什麼你們兩個?找碴兒的是他呀!”

另一個則可能逮住話尾巴,挑剔地說;“什麼早該停手?早該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