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23)(3 / 3)

要是隻對其中的一個說:“喂,別打了!”

這又容易被誤認為偏袒了另一個,而沒被勸停的那一個,也可能認為自已被當成大壞人。

那麼,勸架的好時機是什麼呢?

如果雙方都原地坐著,當其中的一個突然提高嗓音站起來時;如果雙方都原地站著,其中的一個突然向前邁出一步,預告即將動武之時。

這種時候,立刻上前,製止預告動武的人,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問題就在於,沒有打架經驗的人,很難有這種辨別力。於是,雙方就交鋒了,在扭打已經開始時,上前勸架,挨揍的可能性相當大。正因為這樣,圍觀的人一般才不敢輕易上前勸架。

如果無法在動武之前拉開雙方,勸架的要領,必須以下列的方式行之。

勸架的人要有挨揍的覺悟,然後,硬把身子擠進兩人之間。同時,盡量盛氣淩人地吼叫一聲:“停手!”這樣就可以把“池魚之殃”減到最小、最低的程度。

記住:別為了完全避免“池魚之殃”而等到打架告一段落時才上前勸架,那樣做就未免太殘忍了。

勝利者固然可以另當別論,至少也要替敗北者著想,忍一下皮肉之痛,及時做個正在節骨眼上出來和解的人,為敗北者扮演救護神的角色,那才功德無量。

既然同在一塊兒謀事,看到別人吵架、打架,即使能管的也不管,坐山觀虎鬥,好似看西洋鏡似的,也就太沒有人的良知了。更何況,你去勸架、調解,讓吵架、打架的雙方心裏也能有一絲溫暖:並不是人人都不聞不問、冷酷無情。

14.巧舌頭解開死疙瘩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中庸》

家庭糾紛,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糾紛,鄰居之間的糾紛,陌生人之間的糾紛,等等,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無疑就會影響相互關係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掌握調解糾紛、化解矛盾的語言藝術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陳某與某電影明星發生矛盾,被拒之門外。陳某恨不得砸門以解心頭之憤。一位警察對陳某說:“好兄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們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這裏鬧出什麼不愉快,就會讓別人有借口了,還有一點,收容所春節放假了,一旦鬧出了不愉快,我們還得叫來別的警察,你說哪一個沒有家?哪一個不想過一個團圓年呢?你好好想一想。”

警察的語言看似樸素,然而卻充滿了對陳某的理解之情,“這也是你的家”這短短的一句話,既表達了對陳某深深的同情,也包含著對某明星的不得體行為的指責。同時老警察的話也充滿了對他的同事的關心,即陳某如果鬧出不愉快的事情就有可能使他的戰友過不好春節。不難看出,警察的語言中還飽含著“不要做違法的事情”之意。正是警察這融情於理的語言引起了陳某的思索,使陳某放棄了衝動行為,從而平息了這場可能觸犯法律的糾紛。

有些糾紛是因為誤會而造成的,因而隻要說明緣由,就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某市同和鎮幾位管計生工作的幹部去一家民營藥店檢查計劃生育工作。藥店老板大吵大鬧,引來了數百圍觀的群眾。這時,鎮黨委書記趕到了藥店。他對藥店老板說:“咱們有事好商量,吵鬧解決不了問題。檢查計劃生育工作,這是市裏的規定,你把情況說說清楚,配合我們開展工作。如果你有困難,隻要不違反政策,我們可以幫助你解決。”藥店老板聽了,覺得自己誤解了鎮裏幹部的來意,頓時消了氣,並認識了自己的錯誤,表示配合工作,接受檢查。矛盾也就這樣解決了。

有些矛盾或者糾紛的雙方都有調解的願望,但一時找不到好的方法。調解者可以巧妙地代一方向另一方致歉,從而引起另一方的感動而又主動地向對方致歉。這樣就可有效地促成雙方和解。著名作家梁曉聲在他的著作中說過一件這樣的事,他的母親與鄰居盧嬸及盧嬸的兒子大小因用地問題發生了糾紛,他了解情況後,首先批評了母親,指出盧嬸及大小在窗前接出一間房子的事情可以理解,因為他家人多,沒地方居住。然後梁到盧嬸家替母親說了些致歉和好的語言。盧叔、盧嬸聽了梁曉聲的話,一人拉住他的一隻手十分動情地說:“不能責怪你的母親,不能責怪你的母親。”大小則向梁母承認自己吵架不對,是不尊重梁母的表現。就這樣兩家互諒互恕,和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