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處事平衡的最佳方法(24)(1 / 3)

有些糾紛由於原因複雜,或者由來已久,因而調解人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辯證地闡明事理,使雙方產生認同感,達成共識,從而解決糾紛。某村與駐軍發生土地權屬糾紛,幾年都未解決。他們請來了鎮黨委書記。黨委書記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解決土地糾紛問題,我們要秉著十六字原則,即尊重曆史,麵對現實,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土地由部隊劃了紅線,部隊早已砌了圍牆,歸部隊使用,盡管部隊未予補償,又未拿到土地使用證,但地方要識大體,顧大局,支持部隊建設。劃了紅線,但部隊未使用,也未征用,村民仍然新作的土地,歸地方所有。沒有劃紅線,但一直由部隊使用的用於軍事設施的土地,仍然歸部隊使用;借用的用於軍事設施的土地如果部隊改變了用途的,地方可以收回,也可以共同開發利用。”雙方都接受了書記的意見,很快就達成了協議。懸而未決的土地權屬糾紛問題終於解決了。

某單位一對中年夫婦,婚後近10年雙方關係一直不錯。但最近在社交應酬問題上,兩人發生了矛盾,誰也說服不了誰。由口角到爭吵再到打罵,鬧得滿城風雨,麵臨分手的嚴重危機。在領導和親朋好友的關心、勸導和說服下,兩人終於心平氣和地坐下來相互“交心”,但誰也不願公開“認罪”,男方終於先開了口,說:“我們是在鬥爭中求團結、求生存、求發展,今天,能進入這樣一個和平民主、共同協商的新階段,是我們雙方努力的結果,它來之不易啊!”可謂言簡意賅,語短情長。女方也就勢接過話頭說:“是啊!正因為它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今天這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麵!”夫妻兩人就是在這樣寓諧於莊,亦莊亦諧,妙趣橫生的對話中彼此交了心,統一了認識,化解了矛盾,言歸於好。

15.遇事給人台階下的絕妙辦法

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在社交活動中,能適時地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人免丟麵子,是中庸處世的一大原則。然而,台階怎麼個給法,並不是所有人都很清楚,因為中庸處世被其漠視。中庸,使對立雙方保持均衡狀態,對立的雙方互相牽製、互相補充,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明白如何給人台階下了。

如果下不了台的事因自己不慎而生,隻有自己承受了。一群20年後相見的老同學中,有一男一女曾是同桌,因而說話遮攔便少一些。但女同學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男同學並不知道,因而在玩笑中一無顧忌地提及其丈夫。另一同學知情,便忙阻止,但他不知其詳,玩笑開得更為厲害。阻止的同學隻得說出實情,這個男同學可謂無地自容,非常尷尬。不過他迅速回過神,先是在自己臉上打了一下,之後調侃地說:“你看我這嘴,幾十年過去了,還和當學生時一樣沒有把門的,不知高低深淺,隻知道胡說八道。該打嘴!該打嘴!”女同學見狀,雖有說不出的苦澀,但仍大度地原諒了老同學的唐突,苦笑著說:“不知者不為怪,事情過去很久了,現在可以不提它了。”

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多些低姿態,少些趾高氣揚。像上麵的無意中觸人隱痛的男同學那樣,用調侃自嘲之法,低調退出,便容易輕鬆地找到可下的台階。

誰都有可能碰上難下台階的情境,但隻要能多想辦法,給自己找一個台階也並不是太難的事。要給自己找個台階,所有的好方法有一個共同點:都要在窘境中及時調整思路,選擇一個巧妙的角度,改變眼前的被動局麵,想方設法爭取主動。

指鹿為馬,巧妙解釋,化解矛盾,是中庸處世的方法之一。有時某種行為在特定場合中雖有著特定意義,但圓場者為了化解,卻巧妙地解釋為另一種意義。戈爾巴喬夫偕夫人賴莎訪問美國時,在赴白宮出席裏根送別宴會途中,他在鬧市突然下車和行人握手問好。蘇聯保安人員急忙衝下車,圍上前去,喝令站在戈爾巴喬夫身邊的美國人把手從口袋裏抽出來。他怕行人口袋裏有武器,行人一時不知所措。這時,身後的賴莎十分機智,立即出來打圓場,她向周圍的美國人解釋說,保安人員的意思是要人們把手伸出來,跟他丈夫握手。頓時,氣氛變熱烈了,人們親切地同戈爾巴喬夫握手致意。這裏,賴莎機巧應變。妙打圓場緩解了當時尷尬的場麵。

利用對方的虛榮心,恭維他,也是一種辦法。自古以來,人們無不愛聽好話,有對當事人十分懊惱或不快時,隻要旁人說幾句得體的美言,便天開雲散了。一次,解縉陪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整整一個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十分懊喪,便命解縉寫詩紀之。沒釣到魚已是夠掃興了,這詩怎麼寫?解縉不愧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朱元璋一聽,龍顏大悅。

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心中不免惆悵。王景見狀便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一句話說得宋文帝拿起空杯高興地回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