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7)(2 / 3)

三、比中而行——如何結交更多有益的朋友

1.選擇誌趣相投的朋友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友情是人類所共有的重要情感之一。早在古代人們就對友情有過係統和全麵的認識。萬章問孟子:“為什麼叫朋友呢?”孟子說:“不依仗自己的長輩身份,不依仗自己高貴的地位,不依仗自己的血親關係而建立的一種真誠的互相信任、愛護、幫助的關係,叫做朋友關係。交朋友的基礎是共識的價值觀,所以,必然超越了一般的關係,而不依仗各種關係。”

朋友就是那種具有相同的情趣和共同的胸懷,一起去奮鬥、吃苦、犧牲的人。古代人比喻朋友就像將木柴均勻地放在火上燃燒一樣,首先燃燒的是幹燥的木柴;向平地上倒水,隻有潮濕的地方才能聚住水;事物的同類相求、同類相得的規律表現得如此明顯。所以君子與人交往,首先選擇與有知識的人交往;孟母三次搬家是為了選擇好鄰居與知識的人,是為了避開不必要的禍害。

人總是需要有一定的歸屬的,屬於何種人群,人就會向何種方向發展。

曾國藩非常懂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從進入京師之際,他就開始尋找與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在遠離家鄉,身處官場之時,他想,交些什麼朋友呢?交幾個政友,固然可以使自己在日後的仕途上得到幫助,但也會有危險,因為這很容易給人以拉幫結黨的嫌疑,一個犯事,朋友必然牽連其中,所以他意識到交政友要慎之又慎,絕對不能與人太過於親密。

交幾個樂友,整天可以玩在一起,談吃論喝,但時間一長,學業俱廢,必將被世人所看扁,上司豈肯重用?所以交樂友也當慎生,不可沉湎於中。

曾國藩為人淳樸端正,詩文做得不錯。所以,居京十年中,他所交的朋友大多是文友,有的擅長吟詠,有的精通書法,有的棋藝甚佳。他們的才華使曾國藩傾慕不已,以致他終身都在這些方麵不斷地發展自己。

交朋友是有原則的,最重的原則應該是以友人之長工補己之短,隻要具備了這一條原則,你交的就是益友,否則,可能是損友。

洪應明說:“教弟子,如養閨女,最要嚴出入,謹交遊。若一接近匪人,是清淨田種下一不淨的種子,便終身難植嘉禾矣。”

孔子說:小時候培養的品格就像是生來就有的天性,長期形成的習慣就像是完全出自自然。人的性情本來很近,但因為習染不同便相差很遠。所以對自己的習染不可不謹慎呀。

《列女傳》上記載孟母教子的故事,很能說明這一問題。孟軻的母親,很懂得人的道德學問是逐漸養成的,所以對孟軻平時生活和學習上細節十分重視,通過“漸化”的方式培養孟軻的好習慣。起初,孟家離一處公墓不遠,小孟軻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摹仿起來,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築墓。孟母看出這地方對孩子影響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個集鎮,小孟軻又學著那些挑提賣貨的人吆喝叫賣,孟母隻有又搬家。這次搬到了一所學位附近,小孟軻摹仿學校的孩子們,在遊玩中擺弄俎豆祭器,學習揖讓進退的禮儀,孟母才終於放心地說:這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2.處世交友,先學做人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中庸》

歐陽修在《朋黨論》中寫道:“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處世交友,首先在於做人。成功的人生屬於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總是快活而滿懷希望的人。他們微笑著麵對世界,微笑著處理事務,微笑著接受人生的一切變故或者機會。

自我感覺良好的人是自己珍愛自己的人。自愛處世交友中一種健康的心態。當你具備這種心態,你便是成熟的人,可以從容地參與人生的奮鬥,可以找到誌向相同、趣味相近的朋友。

人人都有天生的自愛情結。這種與生俱來的自愛情結,對人處世來說,有利也有弊。自愛的壞處在於,由於自戀,往往會使人產生自負、自傲、自滿、自大、自卑等等心理,然而隻會讓別人恥笑,瞧不起;而有理智的人,自戀使自己感到自信、自尊、自強,並積極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不言而喻,他由於自重自愛,於己於社會都帶來了利益,別人自然尊敬他。因此,適當的自愛,帶給人們的常是快樂與成功;而過分的自愛隻會是痛苦、不安、失敗,隻會遭受別人的唾棄。

學會珍愛自己才是最明智的做人,珍愛是不讓自己虐待與苛待自己,而是讓自己在最痛楚無助又最孤立無援的時候,在必須獨立穿行黑暗的雨夜、沒有星光也沒有月華的時候,在獨立支撐著人生的苦難,沒有一個能為我們分擔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送自己一枝鮮花,自己給自己一個嶄新的笑容。然後,懷著美好的預感和吉祥的願望活下去,堅韌地走到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