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7)(1 / 3)

10.處境於己不利,選擇急流勇退

能勇退於富貴急流,去得道不遠矣!

——張耒《書錢宣靖遺事後》

一個人的事業、功績,發展到了相當的時期,尤其要知道怎樣去妥善對待、處理。即使不激流勇退,也得避禍有方。

李靖曾《題六和塔》詩說:“經從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今日始知高處險,不如歸去臥林丘。”一個人能體會到“高處的危險”,自然能居安思危。溢滿思退,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知足知止,就能不驕不矜,無得無失。

曆代之中,有多少英雄豪傑,功敗垂成。稍有成功,事業稍大時,便自滿得意,驕矜無忌,貪得無厭,樹敵無數,惰怠荒廢,隨心所欲,不知謹守不失的道理。要想謹守不失,全在於知足知止。知足知止,就知道創業的艱難,就能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氫莊子借北海之神的口氣說:“懂得道的人,一定能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一定明了而隨機應變;明了而隨機應變的人,不會受到外物的傷害。道德崇高的人,火不能燒他,水不能淹他,寒暑不能損傷他,禽獸不能傷害他。這不是說人有意去觸犯有害之物。因此說,不要用人事毀滅天然,不要用世事毀滅天命,不要因考慮得失而為功名做出犧牲。牢記這些道理,就達到了反歸真性的境界。”

《菜根譚》說:“恩裏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王翦作為秦始皇的大將,統帥兵馬60萬,繼李信、蒙恬之後,再次攻擊楚國,秦始皇親自送他到灞上,王翦臨行前,向秦始皇要很多好的田宅園池。秦始皇說:“你放心去吧,何愁貧窮呢?”王翦說:“我作為您的大將,有功勞,不能得到封侯,所以作為您的鄉臣,我也及時請求田地產業,好為子孫立足。”王翦開拔到楚國後,又陸續派人向秦始皇請要好田好地。有人詢問王翦這樣做的原因,他回答說:“秦王疑心重,又不相信人,現在出盡全國將士,以大權給我,我不多請求田宅,為子孫立產業,以消除他對我的不信任,我戰勝歸來,性命將很危險。”這就是王翦自保的策略。

秦昭王時期,蔡澤評論範睢辭相位說:“古語說‘太陽正中就要西斜,月亮正圓就要缺損,物盛必衰’。這都是自然常理,進退盈縮,隨時變化,這是聖人的常理。所以國家清平就做官,國家昏亂就隱退,而且大雁、犀牛、大象,它們的壽命不是不長吧?之所以容易死去,就是被餌所誘惑。蘇秦、智伯的智慧,並不是不能避開受辱而死,所早死的原因,就是被利益所誘而不知足、知止。所以聖人以禮法來節製欲望,取民心有限度。使用時,用有止境。所以誌向不橫溢,行為不驕狂,抱守著道而不失去,顧承天下不會滅絕。從前齊桓公九次集合諸侯,一統天下,至於蔡丘的集會上,有驕矜的神態,陪伴的有九位國君。吳王夫差,用兵天下無敵手,依仗著勇猛剛強,輕視諸侯,攻擊齊晉兵敗,以致受到殺身的災禍,敗亡了國家。”

張良所能成為千古良輔,被後世謀臣推崇備至,不僅在於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佐劉邦創立西漢王朝,還在於他能因時製宜,適可而止,最後,既完成了預期的事業,又在那充滿悲劇的封建專製時代裏保存了自己,功成名就。

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辭多病,杜門不出,屏居修煉道家養身之術。漢六年正月,漢高祖剖符行封。因張良一直隨從畫策,特從優厚,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隻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過:“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傳說中的仙人)遊。”他看到帝業建成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欲從“虛詭”逃脫殘酷的社會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重複曆史的悲劇,的確如此。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準則。在漢初消滅異性王侯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讚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張良堪稱“功成身退”的典範。

而韓信卻不善中庸,他被捕時,自我感歎地說:“果然像人們所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安定了,我固然應當死啊!”這就是韓信不能激流勇退,又沒有避禍的方法的結局。

漢十一年,蕭何的建議劉邦殺韓信,這正合劉邦的心意,張良一出走,馬上封蕭何為相國,加五千戶,兵卒500人,一個都尉為警衛。召平前來拜見蕭何說:“你的禍患從現在開始了!最好是讓封不要接受,並出盡家財,資助軍隊,這樣劉邦才高興。”蕭何聽從了他的計謀,果然劉邦大為高興。

漢十二年秋天,靳布謀反,劉邦親自帶兵征討,一舉擊滅。蕭何又拿出很多家產,安撫百姓,並資助軍隊。在征討靳布回來後,有人拜見他時說:“你滅族的災禍不遠了!你尊位相國,功勞又第一大,還能增加嗎?然而你當初入關中,深得百姓的信賴,已有十多年了!民心歸附你,你這樣孜孜不倦地得民心,劉邦必然十分注意你,怕你傾動關中。現在你怎麼不多買田地,低息放貸款,用以自汙,劉邦才放心。”蕭何聽從了那人的計謀,劉邦聽說後,十分高興。這就是蕭何采用了避災自保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