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上司籠絡下屬的手段,不外乎官職、錢財兩種,但有時上級對下屬不必付出實質性的東西,而隻要通過某種表示、某種態度,便能給下屬最大的滿足,甚至會使他們產生受寵若驚的感覺,因麵感恩戴德,更加忠心耿耿地為其效勞。其次,收攏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對方的心理,給地位卑賤者以真誠,給貧窮者以財物,給落難者以援力,給求職者以機會等等,這才是收攏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為官者不僅要對部下示以寵信,積極認可對方,同時還要向他們顯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下屬的過失。對那些無關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錙銖必較,當退讓則退讓。要知道,對部下寬容大度,也是把自己推銷出去、讓別人接受你的一種方法。
14.巧妙拒絕朋友的要求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得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中庸》
向朋友說“不”,是人際交往中一個很難的事情。《孝經》說:“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說過:“說最短、最古老的字——‘好’或‘不’,都需要最慎重的考慮。不會說‘不’,往往使自己陷入被動的人際關係中。”
心理學家認為,不會說“不”,這是人際交往中心理脆弱的表現,是不成熟的行為。有些人在拒絕別人方麵存在心理障礙。他們擔心拒絕了朋友會傷害對方,失去友誼,所以總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這一擔心對他們的心理施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嚴重的話,還會誘發精神疾病。那麼,該如何拒絕朋友而又不影響友誼呢?
首先要調整心態。很多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和自身的性格與心態有關。他們以為這次拒絕了朋友,下次自己有事就不好向朋友開口了。同時,他們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想給朋友留下好印象。實際上,真正的友情不會因為你的一次拒絕就破裂。所以,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該拒絕時就拒絕。
當然,拒絕朋友是要講究藝術的。在說“不”之後,要告訴對方你的理由,真誠、明確地把你的難處和苦衷告訴朋友,並表達你的歉意。
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厚望,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圓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機會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得“模糊表態”。該明確表態也含糊其辭,那是十分錯誤的。那麼,遇到什麼的問題、在什麼的情況下,宜用“模糊表態”方式?又如何掌握“模糊”的分寸呢?當事態不明朗時,宜用“模糊表態”。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有個過程,有的還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倘若迫於情勢,你不能不有所表態的話,最好還是向他“模糊表態”。例如,你可以說:“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這樣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了回旋的餘地。
學會拒絕可以減少許多心理上的壓力,在人際交往中爭取到主動地位。這既能讓你享受到友情的溫暖,又能呼吸到獨立的空氣。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輕鬆。
向別人說“不”,並不是從此就不跟他們來往,隻是要讓對知道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的朋友不懂得尊重你的意見,這種朋友就不必交了!記得,隻要自己堅定,誰也勉強不了你!
朋友交往禮尚往來是正常的,可時有時也難免會遇到你不敢接受對方的饋贈的事情,那麼如何拒絕不當之饋贈呢?
1.端正自己的信念:非己之物,不任意取得,沒有自吃的午餐,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
2.接受贈與應先了解致贈者的目的以及物品的價值。
3.問清楚物品的來源。
4.表明意圖收或不收的原因。
5.如果是非法所圖,你要從朋友關心出發,嚴正拒絕。
如何拒絕朋友邀約,這裏提供六種適用方法:
1.問清楚要做什麼(和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做什麼事)
2.告訴對方不合宜的理由
3.對於不合宜的邀約,可以語氣堅定,微笑,勇敢說“不”
4.告訴對方不合宜行為的後果
5.建議做點別的事
6.借故離開現場
當你的異性朋友有一天突然向你求愛,而你心裏壓根不想與其發展為愛情關係,這是很苦惱的。人一般得到所期望的求愛時,內心會感到莫大的滿足和幸福,但當求愛的人是自己不滿意或不能當作戀人來喜愛的對象時,就會感到莫大的苦惱。苦惱的根源在於我們既想拒絕這一愛情表白,又怕傷了對方的心。尤其在對方與自己有深厚友誼時,這苦惱就來得更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