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長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漸強大。354年,東晉的大將軍桓溫帶兵北伐,擊敗了苻健的軍隊,把部隊駐紮在灞上。王猛身穿麻短衣,徑直到桓溫的大堂求見。桓溫請他談談對當時社會局勢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邊把手伸到衣襟裏麵去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
桓溫見此情景,心中暗暗稱奇,認為麵前這位窮書生非同凡響,授予他高級官職“都護”。王猛拒絕了,繼續隱居華山。他本來是想出山顯露才華,幹一番事業的,但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他考察桓溫和分析東晉的形勢之後,認為桓溫不忠於朝廷,懷有篡權野心,未必能夠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溫的手下,很難有所作為。這是第二次拒絕人的邀請和提拔。
前秦的苻健去世後,繼位的是苻生。他昏庸殘暴,殺人如麻。苻健的侄兒苻堅想除掉這個暴君,於是廣招賢才,以壯大自己的實力。他聽說王猛不錯,就派人去請王猛出山。
苻堅與王猛一見麵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樣,他們談論天下大事,雙方意見不謀而合。王猛覺得眼前的苻堅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對象。於是,他十分樂意地留在苻堅的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政治家。
古人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王猛不像一般人那樣求遇心切,他不急於求取功名富貴,認定了真正的人選,才投身仕途。這是他獲得成功的重要經驗。也告訴我們,在處世中,應該盡力去選擇一個你認為合適的領導,這樣才是你事業順利發展的前提。
在時機不對、機遇不佳的時候,要沉住氣,甘守寂寞,認真尋找一個適合於自己發展的環境,切不可操之過急。發現上司真的不賞識自己,感到自己的前程將被耽誤,可以選擇離開,但最好是你一提出來他就同意。不要盲目地追隨人,要認真觀察,否則你或許因為選擇錯了上司,他的不順利連帶著自己不順利,影響仕途的進取。
13.亮出自己的真誠
共輿而馳,同舟共濟,輿傾舟覆,患實共之。
——《後漢書》
《荀子》說:“嗜欲得而信衰於友。”王通在《文中子》中寫道:“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孔子認為,一個人辦事聰明,行為合乎禮教,與千裏之外的人相交,也可親如兄弟;如果辦事不聰明,行為不合禮教,與別人住在對門,別人也不願和他來往。《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司馬牛的哥哥桓魃為人很壞,在宋國謀反,宋景公要他的另一個哥哥向巢卻率兵去討伐,但向巢卻帶著軍隊和桓魃一起叛亂,最終兩人都失敗逃亡在外。司馬牛是不讚成他兩個哥哥的行為的,這時在宋國也呆不下去了,拿出封地和圭玉買了一條命,四處逃亡。有一次,他很感傷地說:“別人都有好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聽到了這句話,勸導他:“我聽老師說過:死生由命,富貴在天。一個人做事為人,嚴肅認真,不出差錯,與人相交恭謹有禮,這樣,天下之大,到處都不缺朋友,何必為沒有好兄弟而傷心呢?”這實際上是說,在恭敬禮義這些共同原則的基礎上,大家可以和諧相處,像兄弟一樣,相親相愛。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可以說目的全在這一點上。他們就是要在共同的人生原則和道德規範的基礎上,實現天下一體,人皆兄弟。
處世交友,真誠才能得到對方的信任與認可。真誠是一種激勵,讓對方感到自己也是個真誠的人。這種心理是很微妙的。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被激勵的因子,隻是有沒有機會而已。與同事相處,天天見麵,真誠是保持友好關係的基礎。
有一天,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評斷後感到震驚。那一天同事小馬遲到了,他一推門進來,我看了他一眼,雖然他不是我的下屬,我們是平行的同事關係,可我心裏卻指責道:“沒有一點紀律性!”我為什麼這樣指責他?不久前的一天,我也遲到了,我當時尋找耽誤上班時間的理由,想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所以,依據自己的動機來評斷別人,依據他人的行為評斷他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做了不被別人接受的行為時,通常我們會傾向為自己找借口,這是破壞辦公室人際關係的毒藥,非常有害。
這天下班,上司對小馬說:“你把兩份報告次序搞顛倒了,今天老總罵了我。”當時我聽了一怔,報告是我交給小桂處理的,跟小馬無關。我準備承擔現任,小馬卻搶著承認是自己的過錯。上司離開後,我很感激而慚愧地對小馬說:“謝謝你為我承擔責任。”小馬說:“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要是大事,我就不做好人了。”小馬非常真誠,他感動了我,與這樣的同事在一起,是一種幸福。
同事相處,在工作過程,很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某件事情明明是別人或領導耽誤了或處理不當造成,可在追究責任時,上司卻指責你沒及時彙報,或彙報不準確。但是,在上司把某些責任推到你身上時,你必須忍耐,但你得讓為他承擔責任的人知道你的“犧牲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