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5)(2 / 3)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你評估的結果不利,那就完全可以采取緩兵之計。如果有機會獲勝,而且你也應該去克服這種困難,那就要竭盡全力了。

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你輕易放棄,也許會形成一種習慣,而一個人一旦養成稍微遇到點難處就放棄的習慣,那一輩子恐怕都做不成什麼大事。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在危險的情境中,經常是那些性格樂觀、富於自信的人存活下來,因為他們總是沒有泯滅自己的希望。

對於希望效應,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他們要求許多人回答題為“你有哪些希望?”的問卷。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種類(不論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滿了自信並注意生活的樂趣,精神煥發,精力旺盛。而那些沒有明顯的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往往表現出漠然、悲觀、消沉。一位富翁在試卷上隻填了一句話:“我沒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經滿足了——除了長生不老之外,而這能算是希望嗎?”經過調查,這位富翁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心理學家與他進行了接觸,勸告他從事一些具體的活動,並列出分階段的計劃表,如對外孫的培養、對某個足球俱樂部的支持等。經過指導,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希望的“煎熬”,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兩人。

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希望感是人類能夠生存的根本欲望。一些剛剛步入社會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卻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數是由於對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積成絕望。而一個對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環境再艱難,他都會發揮同環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環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和地位。

五、立中不倚

——積極引導人自己的嗜好與追求

1.在學習中提高個人的素質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人沒有愛好與追求,精神會陷入空虛,也沒有與人交際的資本。在當今社會,知識不斷更新,學習是一個人必要的生存手段。孔子把複習學過的東西當成重新見到老同學那麼高興,也就是把以前學習的東西,都當成老同學。這一方麵強調了複習對牢固掌握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同時也反映了孔子將學習知識當成結識同學一樣的快樂心態。當我們把學習知識當成了結識同學、把複習知識當成同學聚會,當然就不會產生厭學的心態,也就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苦差事了。

“人不知不慍”,有人解釋成“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這是一種誤解。對這句話造成不同理解的關鍵是怎樣理解“人不知”的意思。這三個字的解釋應該是“別人不懂”。理由是,論語第二部分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裏的“不知”應該和後麵的“不知”是同樣的意思。

孔子前麵說了怎樣學習和複習的問題,然後又說到了怎樣對待同學的問題,在怎樣對待同學的問題方麵,孔子主張人要謙虛,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學時,不要嫌棄,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的觀點。

自己隻管在家學習和溫習,那麼遠方怎麼會有誌同道合的朋友知道並且前來就學呢?而且即使是人不知己也不會慍怒,所說的“知”字很重要。你要別人“知己”,就必須去傳播自己的學說和思想。隻有天下的人都接受而且認識了你的學說,那些遠方的朋友才會前來就學切磋探討啊。即使是天下的人不知己,不接受自己的學說,那也沒有關係,自己做自己的君子就是了。這也就是亞聖孟子所說的“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意思。

這段話三個反問句各說了一層意思。每一句說“複習”的重要性,因為倘“學而不習之”,就不“悅”了;第二句說“遠交”的重要性,因為若“有朋從近處來”,就沒啥可“樂”;第三句說調節情緒的重要性,因為假使“人不知而慍”了,就不“君子”了。

馮友蘭先生有人生的四種“境界”之說,最高的兩種為“天地境界”與“道德境界”,而“天地境界”又居於“道德境界”之上。如果用“天地境界”來說明儒家的最高境界的話,那麼,它既是道德的,也是超道德的。所謂“超道德”的,並非是“非道德”的,也不是“離道德”的,而是“超道德”的本身包涵著“道德”的。這根源於儒者對宇宙人生的體悟。從根本上講,儒者以為,道德並不僅僅是人或者人類社會自身的事兒,而天地萬物或者自然本身就是富有道德意味的。換句話說,自然是有目的的,萬物之生長、發育、流行,就是此目的的最好體現。而人類的道德精神所賴以挺立的,也恰恰是此自然之目的。同時,也因此,人的道德實踐本身,就是可以“參”、“讚”天地之化育的。

“學而時習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的“習”。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麼叫做“學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問”,錯了。學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麼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