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怨天、不尤人,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裏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保持健康的心理,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問,夠得上學習人生之道。
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做學問的修養,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後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於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
2.不可讓嗜欲不加節製地發展
有妍必有醜為之對,我不誇妍,誰能醜我?有潔必有汙為之仇,我不好潔,誰能汙我?
——《菜根譚》
曆史上有些風雲人物,原本沒有什麼文化,但“時勢造英雄”,血與火的生死考驗,風雲變幻局勢中從政的切身體會,使他們的見識往往要高人一籌。比如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提倡“謹嗜好”,顯然比他手下那些有文化的文臣僚屬們看得深遠;就是對今人的品德修養,也仍然有借鑒意義。
據《明太祖實錄》載,洪武二十年(1387年)八月,朱元璋與侍臣有一段很精彩的對話。朱元璋說:“人君一心當謹嗜好,不為物誘,則如明鏡止水,可以鑒照萬物。一為物誘,則如鏡受垢,水之有滓,昏翳泊濁,豈能照物?”侍臣說:“陛下謹嗜好,正心之道莫過於此。”朱元璋又說:“人亦豈能無好,但在好所當好耳。如人主好賢,則在位無不肖之人;好直,則左右無諂佞之士。如此,則國無不治。苟好不當好,則正直疏而邪佞進,欲國不亂,難矣。故嗜好之間,治亂所由生也。”雖是古文,但話並不難懂,道理也很明白。朱元璋認為人應當有所好,但不能有不當嗜好,特別是要“不為物誘”,否則就會好壞不分、是非顛倒,危害巨大。應當說,這是朱元璋積幾十年人生經驗得出的真知灼見。
嗜好,也就是愛好、習慣、怪僻,可以說人皆有之。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過一本《中外名人嗜好大觀》,數百位古今中外名人,嗜好也是千奇百怪。如“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喜歡聽驢叫,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生性愛鵝,今人陳毅元帥業餘愛好下圍棋,美國前總統羅斯福酷愛集郵,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小提琴迷,德國大詩人席勒隻有聞爛蘋果味才能激發創作靈感,如此等等,有的簡直令人莫名其妙。明人張岱有言,“人之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有點嗜好,可以怡養性情,充實生活,且於他人於社會無礙,自然不能一概反對。
話雖這麼說,但嗜好也不能不加節製地任其發展。特別是那些有可能向惡的方向發展的嗜好,按照朱元璋的話說,更是要“謹”。
凡事當有度,即使是其益的嗜好,也要適當把握,不能沉溺其中,以防貽誤正事。像春秋時機衛國的國君衛懿公,喜歡養鶴,這當然不能算壞事,但這位先生愛鶴成癖,竟然讓鶴享受大夫待遇,封給鶴卿的祿位,並配給一輛豪華專車。後來狄人進攻衛國時,衛懿公號召國人上前線作戰,人們說,“讓鶴去吧,鶴有官位官祿,比我們強。”結果狄人大敗衛軍,衛國很快滅亡了。對嗜好不加節製,導致人心離散,國破家亡,教訓太深刻了。
對不良嗜好,更要十分警惕,千萬不能沾染。當前,黃、毒、賭之類的貨色死灰複燃,汙染著我們的社會。沾染此道的人,在嚐試刺激的同時也把自己送進了火坑。賭得傾家蕩產、嫖個妻離子散的、吸毒進了班房的,早已屢見不鮮。
要注意“不被物誘”。種種不良嗜好的實現,都要有金錢作物質基礎;對錢與物的不擇手段的追求,必然又引發新的不良嗜好。受錢與物的誘惑,就會是非不分,美醜顛倒,原則喪失。
人生在世,多少都有一點個人嗜好。我想,對嗜好不應該順其自然,在作出有益、無益,甚至有害的區別之後,還是如朱元璋所說,“謹嗜好”為好。
人固然會有許多癖好,而一個有修養的人必須自省其所好的道德標準,看看和誌向一致否。孔子說過:“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就是說,能以眼前的事為例一步步做去,就是最好的實現仁道的方法。比如推己及人:你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大家都想要,都應該得到;你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所以你也不應該把它加在別人身上。孟子則說:仁、義、禮智這些好品質,每個人都天然地稟有一點,像同情心、求知心、戀母心等就是明證,這些都是“善端”,有了這些“善端”,關鍵是要能很好利用,“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求與舍,全在自己。孜孜以求,盡管隻是從自己稟人的那點端倪出發,達到目標也是不難的。
3.謹防別人利用你的嗜好
欲敗度,比縱敗禮。
——《尚書》
《菜根譚》說:“損之又損,栽花種竹,盡交還烏有先生;忘無可忘,焚香煮茗,總不問白衣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