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人的心靈知覺有明暗之分。光明時處事沒有差錯,黑暗時就有閃失和謬誤。因此說到人道,大凡人倫日常生活,都是人道的實際事情。這是《中庸》上說的“根據本性的規則處事就叫道”,“依從天道來修養自身”。
在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多少向往“閑雲野鶴,無拘無束”的生活,可是身子被名韁利鎖絆住了,不能根據人的本性的規則過上輕鬆的生活。
一個成功人士說,我現在幾乎沒有一個節假日,半夜兩點回家是最正常的時間。早上睡到七八點或八九點鍾,爬起來又去上班。有一段,我咳嗽不止,幾個月都不好,咳到說不成話,一天半夜咳出一口熱乎乎的東西,後來一看,是血。人家說的那句話我特別相信:現在我是拿命換錢,將來我是拿錢換命。
一位女經理人向我敘述了她的一天:早上6點鍾隨鬧鍾響起身刷牙洗臉,同時把丈夫、孩子叫起床,然後趕做早飯。7點鍾,丈夫送孩子上學,自己化好妝便去趕公交車。從南湖小區的家趕到鼓樓附近的公司,中途轉車兩次,折騰了近50分鍾才能到達。在辦公室剛坐定,客戶的電話便不停打進來,接電話,回電話,處理文稿和訂單,直到公司送來盒飯,才知道已是中午。草草吃完,感到眼睛發脹,脖子酸痛,房子裏的空氣又讓人不舒服,剛想躺在沙發上睡一會,一看手表,公司的例會又要馬上開始。原計劃這一天下班前順便買菜給兒子燒點好吃的,但這時老總突然打來電話,說南通來了客戶,要安排陪吃晚飯,隻好打電話說不回家吃晚飯了。晚上吃飯、喝酒,再談談業務,快11點鍾,才身心疲憊地趕到家。兒子已睡著了,輕輕吻吻孩子紅紅的小臉,不禁心懷歉疚。看到家中有點淩亂,又趕緊收拾一下,快1點鍾才上床休息。再過5個小時又將是新的一天……
“累,有時感到真的很累!”她深有感觸地說。
感覺累的不止她一個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承受的工作、生活壓力在不斷加大,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注意調節和防治,很容易出現“過勞死”。
2005年4月12日~13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中央電視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實施了一項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時的人占34.4%,而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已經超過20%。
洪應明說:“忙裏要偷閑,須先向閑時討個把柄;鬧中要取靜,須先從靜處立個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遷,隨事而靡者。”
即使在很忙的時候,也要設法抽出一點空閑時間,讓身心舒展一下,必須在無事時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調整,養成這種習慣,就有了調劑身心的工夫。要想在喧囂的環境中保持冷靜的頭腦,就必須在心情平靜時事先有個主見。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隨事盲目而行,結果把事情弄得很糟。
孔子做過便國的司寇,周遊列國雖很辛苦,但打交道的都是國君一流人物,後來專門教書,也極受尊重,學生把他比作日月。但孔子自己,並不自以為了不得,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鎮,就有像我孔丘這樣的人,隻是他們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又說:有人說我是聖人和仁者,孔丘豈敢當,我不過是一個為人不厭、誨人不倦的教書匠。正因為這樣,他和學生在一起,也開點玩笑。有一次,剛到了他學生子遊做縣長的武城,就聽到一片彈琴唱詩之聲,孔子微微一笑,說,哈,宰雞,用得著牛刀嗎?言下之意,似是治理這個小地方,用不著進行禮樂教育。子遊當時正接待老師,說:您以前不是講過,做官的受了教育,就有了仁愛之心;老百姓受了教育,就比較容易領導嗎?孔子說:是啊,我剛才隻是同你們開開玩笑呢!
孔子愛開玩笑,也是一種奔波中求靜的方法,人能在勞頓中保持一點幽默,學會求靜,不失君子風範。
7.不要因愛好受製於人
歐陽公曰:“物嚐聚於所好。“豈不信哉!緣是知一有偏嗜,必有浸淫而不自己者。天下事往往如斯,亦可以深長思也。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儒家所謂“內外之道”,一方麵,“中”是內在的,指人內心的某種主觀狀態,也即含而未發的內在要求;另一方麵,“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現於外部行為上的“中節”、合於禮。二者又是相統一的:內心之“中”正是行為“中節”的前提,而行為的中於節,則是內心之“中”的外化,對象化。同時這個“中”也把天道與人道貫通了:因為它一方麵是內在於人心中的,另一方麵卻又是受之於天,是天所賦予的“命”,其實也就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的和必然的要求。
明弘治十八年,明孝宗病死,皇太了朱厚照即位。東宮內侍劉瑾心裏說:“我的升官的機會到了。”正如他所言,他後來權焰熾天,除在皇帝麵前外,他的頭比誰都昂得高,盡管他是太監的出身,是個生理殘疾人。
劉瑾怎麼知道厚照一上台他就能升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