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優位”思考,精確選擇(16)(2 / 3)

下麵講到有損的樂,第一是喜歡享受,愛好奢侈誇張的驕樂,包括征歌選色,紙醉金迷,玩弄酒肉之樂。“樂佚遊”就是喜歡不正當的娛樂,任性放縱,包括打牌、吸麻煙等。“樂宴樂”包括好吃好玩。這都是生活中對自己無益的作樂方法,這是三點有損的欲樂活動,並非康樂活動。

三種有益的快樂,一是用禮樂來節製自己,這樣的快樂會永遠;二是讚美他人的快樂,自己也一定會得到回報;三是多交賢德的朋友,自己也跟著賢德起來,往後一定會受益無窮。三種有害的快樂,以驕傲為樂,會招致嫉妒與災禍;以佚遊為樂,會誤了人生之大事;以宴喝為樂,不僅有害自己的健康,還能夠損毀自己的德性。

對於人倫關係的探討是孔子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書章句·中庸》的說法,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將人倫關係大致分為五個方麵:“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見,朋友關係是人倫關係的重要方麵。孔子強調朋友的作用,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於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隻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於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係加以維係。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

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係的。一方麵,我們通過朋友這麵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麵,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5.自得其樂,不影響別人

日月欲明,浮雲蓋之;河水欲清,沙石穢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淮南子》

人是需要愛好的,但是愛好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了許許多多愛好,但處處講究一個“度”,有度才真美,才有真趣。任何事情,一沉湎,就會玩物喪誌,就會耗神損思。洪應明說:“茶不求精而壺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無弦而常調,短笛無腔而自適。縱難超越羲皇,亦可匹儔嵇阮。”

哀公問孔子:“請問,什麼樣的人是庸人?”孔子回答說:“所謂庸人,口裏講不出美好的語言,思想上不懂得謙虛知足,不懂得選取賢良善美的人作為自己的依靠,用來替自己解脫憂愁。行動時不知道追求的是什麼,休息時不知道定準是什麼,雖然整天對各種事物東挑西選,但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麼,與物遷徙,隨波逐流,不知道何處是自己的歸宿,以眼耳口鼻身等五官的享受為主宰,思想也隨之變壞,如果是這樣,就可以稱之為庸人了。”

荀子在《儒效》中說:人的等類是:思想上沒有去掉私心雜念,卻希望別人說他公正;行動上沒有去掉齷齪卑鄙,卻希望別人說他品德善良;愚昧無知,卻希望別人說他知識淵博,這不過是一些芸芸眾生罷了。思想上抑製私心雜念,然後才能一心為公;行動上抑製放縱的性情,然後才能使品德善良;有智慧而又好問,然後才能多才多藝,能夠做到公正、善良又有一定的才幹,就可以叫做小儒了。思想上習慣於公正,行動上習慣於善良,智慧能通曉各類事務的基本原則,這樣,就可以叫做大儒了。

愛好上是否放縱,可以看出一個人修養品質。愛好的目的是自得其樂,陶冶情操,可有人卻做不到一點,例如打麻將,別人不願參加,他卻纏著要人“玩幾局”,甚至以送人賭資為誘餌,把朋友拉到賭博場上,這就不是自得其樂了。孟子說,別人理解我,我自得其樂,別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樂。《今世說》裏記敘了一則故事說毛稚黃總是生病,連朋友鄰裏都為他發愁,他自己卻大不以為然,說是“病的味道極好,實在很難向那些浮躁的人說清楚。”人生需要一點自得其樂。自得其樂不失為一種應付沉重而充滿艱辛的現實人生的變通方式,不失為一種調劑人生的潤滑劑,它能使我們於多煩惱、多憂愁的人生中保有一份必不可少的樂觀。

因經濟條件不同,人們很難生活在同一個層次上,追求與愛好也有所不同,例如打高爾夫球,這是有錢人的運動,低收入者就玩不起。但有的人往往以自己的經濟能力來挑選玩的方式,這會為那些囊中羞澀的朋友接受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一些人玩是假,擺闊是真,這就無法得到“真趣”,所以古人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一個中庸的辦法,“居常嗜好,豔寂相宜”。

《菜根譚》說:“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濃豔,亦不宜太枯寂。”

這是對有錢人的忠告,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豐足,而且對待別人也要講究豐足,以至他凡事都要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欲念淡薄的人,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對待別人就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所以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生活的愛好,既不過分講究氣派太奢侈豪華,也不能過分吝嗇刻薄。

6.勞逸結合,動中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