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和為貴”,誠信做人的準繩(5)(2 / 3)

大凡物,不平則鳴,這不是不能忍不平,相反是謀求消除不平的辦法之一。“鳴”也要有分寸,要鳴的是不平,這就有一個向誰“鳴”的問題,對於那些自以為他是天下最為公正的人去談這個問題,他會置之不理;對於明白事理的人去講,他才能幫助你消除不平。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上一點曲折,也不可能不被人誤解,天下之大,哪能什麼利益、好處都被你占了去?遇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要豁達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時的不順利為念,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事論事,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會一成不變。

不被理解的時候就覺得委屈,得不到好處就怨天尤人,失意時就抱怨命運的不公平,這樣什麼事情也做不好的。

6.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

——《意林》

朱熹對《中庸》分析認為:“能隨時以處中也”、“中無定體,隨時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小人則不知有此,則肆欲妄行,而無所忌憚矣。”意思是說,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製和調節自己的心理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於適中狀態,即保持心理平衡。

一個樂於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難,想起自己平時幫助過許多朋友,他於是去向他們求助。然而對於他的困難,朋友們全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罵道:“全是一幫忘恩負義的家夥!”

“助人是好事,但你卻把好事做成了壞事。”卡耐基告訴他。

“為什麼這樣說呢?”青年大惑不解。

卡耐基接著說:“首先,你開始就缺乏識人之明,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幫助的,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這是你的眼濁;其次,你手濁,假如你在幫助他們的時候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不至於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幫助天經地義,事情也許不會發展到這步田地,可你沒有這樣做;第三,你心濁,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優越於他人,你應該隻想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覺得你幫助了別人。”

為人處世有一顆平衡心理,就會容人。實際上在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未嚐不需要一種寬恕精神。人與人之間在社會中相處,難免會有各種矛盾、糾紛,難免會鬧各種不愉快。既然已經成事實了,再勸也勸不轉了,就不必再嘮叨不休、追究不止了。評判事物,得失應麵向未來,而不是抓住人家的辮子不放,否則失去了批評的本意,就會挑起和激化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許多的人就是缺乏這種“既往不咎”的寬恕精神,對別人的過錯耿耿於懷、不依不饒,最後的結果是人際關係的緊張,自身心理狀態的失衡。我們要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在工作中要能夠善待別人,特別善待別人的錯誤。要求人們在堅持自己正確立場的前提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快樂生活,求同存異,寬容忍耐,做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就是說,對已經做了的事不再過分指責,過去多年的事不再算老賬,這樣就能“寬以得眾”,保持對社會的和諧,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狀態。

對別人要寬恕,對自己也要寬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經常會做錯事,說錯話,如果總沉湎在追悔之中,會帶來許多心理問題,最終影響個人的發展。神經症患者很重要的一個人格特點是“追求完美”,對自己的不足、過錯不能寬恕、原諒,常常生活在懊悔、懷疑和擔心之中。允許自己犯錯誤,認識到自己不可能完美無缺,寬恕自己曾有的不足和缺點,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樹立的一個很重要的認識。

有個學者,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誰遇到困難,他們都來找他,請他幫忙或求他提出一些忠告。

每次他都笑眯眯地說:“我能提些什麼忠告呢?”

這天,又有一位年輕人來求他提忠告。他說有個朋友做錯了事,他真誠地提出了批評,可是忠言逆耳,朋友不僅聽不進,反而開始冷淡他。為什麼會這樣呢?

學者拿來兩塊窄窄的木條,兩撮釘子,一撮螺釘,一撮直釘,另外,還拿來一個榔頭,一把鉗子,一個改錐。他先用錘子往木條上釘直釘,但是木條很硬,他費了很大勁,也釘不進去,倒是把釘子砸彎了,不得不再換一根。一會兒功夫,好幾根釘子都被他砸彎了。最後,他用鉗子夾住釘子,用榔頭使勁砸,釘子總算彎彎扭扭地進到木條裏麵去了。但他也前功盡棄了,因為那根木條也裂成了兩半。

學者又拿起螺釘、改錐和錘子,他把釘子往木板上輕輕一砸,然後拿起改錐擰了起來,沒費多大力氣,螺釘鑽進木條裏,天衣無縫。他指著兩塊木板對年輕人笑道:“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不必苦口,人們津津樂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藥,其實都是笨人的笨辦法。那麼硬碰硬有什麼好處呢?說的人生氣,聽的人上火,最後傷了和氣,好心變成了冷漠,友誼變成了仇恨。我活了這麼大年紀,隻有一條經驗,那就是絕對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當需要被指出別的錯誤的時候,我會像螺絲釘一樣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