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本性,不斷地完善自己06(1 / 2)

第一章 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 提高閱讀的速度,盡快掌握知識

在閱讀過程中,常常會出現這樣兩種讀書情況:一種是一步一個腳印,根據讀物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另一種則是采取大跨步式的閱讀方式,快速掃讀相關內容,抓住讀物本質。一般地,對於初學者而言,顯然前一種讀法更為有效。下麵,我們重點談談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閱讀方法。

在我國最早的教育理論著作《學記》一書中,就有這樣記載:“不陵節而施之日孫”(循序漸進,就可以順利進行),“雜施而不孫,外壞亂而不修”(不循序漸進,就會混亂而無成效)。孟子也說:“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其意思是說,水的流動規律,不灌滿小水窪不會向前流動;人的學習,不按照法則和順序就不能學好。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也曾語重心長地告誡青年:“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著什麼也不知道。”“你們在想要攀登科學高峰之前,首先應當研究科學的初步知識。如果還沒有充分領會前麵的東西,就決不要動手搞後麵的東西。”名家們的這些話,都告訴了我們一個樸實的真理:循序漸進才是最好的閱讀方法。

一個人就整個閱讀活動而言,“循序漸進”就是要求首先具備閱讀的基本條件,也就是常說的要有一定的閱讀修養。這個“修養”至少應該包括這麼兩方麵的內容:第一,語文水平;第二,基礎學科知識的儲備。語文水平主要指文字認字技能和寫作能力;基礎學科知識除了語文知識外,還包括曆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等某本學科的基本知識。

任何一本書的閱讀,都會體現在內在與外在兩方麵的要求上。從“內”來說,首先要讀懂該書的基礎部分,就是要一一“擊破”書中提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原理,要掌握基本材料,然後再步步深入,讀科學著作尤其要這樣;從“外”來看,就是為了讀好一本書,必須讀一係列書。在讀一本書以前,先讀一讀有關這一問題的入門之書,如普及讀物、教材等。當我們的水平已超越了初級階段後,便可以循序漸進地向新的製高點發起攻擊了。具體說來,要實現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就要巧妙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1)要掌握積累與漸進之間的辯證關係

積累知識是一個長期艱苦的學習過程,決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長遠的計劃,隻有這樣,才不至於在漫長的閱讀求知過程中喪失信心、動搖鬥誌、半途而廢。

周恩來總理在論述文藝創作過程時說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人們在閱讀過程中,隻有善於積累,才能在求知的過程中不斷漸進,並產生認識上的飛躍。

古代哲人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往今來,無數名人的成功經驗證明:閱讀求知,隻有通過長期的積累,隻有通過不斷地漸進,才能逐步提高,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