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個不創新的過程 適者才能生存
一億年前,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上發生了變故,恐龍在很短的時間中滅絕,至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惟一能確定的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故而遭到致命的絕跡下場。
二十一世紀到來,人類邁進了一個信息、科技、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裏,科技文明已將全球經濟變得更加一體化或多元化。麵對日新月異的變化,你可以抱怨、滿腹牢騷;麵對變化,你可以更加浮躁;麵對變化,你也可以一直等待。麵對變化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澤、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上古時代,同樣也適用於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經濟學家都承認:在一場激烈的競爭中,凡是不能適應者,都會被淘汰。
麵對一切的改變,也許有許多人開始困惑、懷疑、不安……但是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這一切都在不斷的發生、變化中,那些不願意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接受所謂的運氣、命運擺布的人,終將會被淘汰。
人要適應環境才能夠最終求得生存,不能適應環境的人最終都沒有辦法為自己的生存尋找出路。在生活中永遠不會是強者生存,也不可能是弱者生存,最終能夠生存下去的一定是適應環境的人,隻有那些適應環境的人才會真正明白生存的意義,才會堅定地生存下去。適應環境的人好比竹子,很柔韌但是很適應大風天氣。當強大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的時候,柔韌的竹子還將生存下去。
做人一定要適應環境。
人要學會變通
學習時要多動腦,學問更要活學活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享受知識和學問所帶來的好處。
我們可以見到,死讀書的人多數無法將學問靈活運用,一旦發生狀況,他們也隻會生硬地搬出腦子裏有限的知識,陷在矛盾與錯誤的生活中。
大文是個賣糖的商人,每天都得到各村落收購糖。回家後,他再將這些糖分別包裝進麻袋裏,然後運到外地去販售。
然而,在包裝這些糖時,大文卻經常把糖掉在地上,雖然他一點也不在乎,但是他的老婆卻非常心疼。她總是等老公出門後,便將地上的糖一一拾起,並收集起來,存放在麻袋裏。這件事她並沒對老公說,隻是默默收集,並默默放置在倉庫的角落裏。
第二年,因為各種因素造成蔗糖短缺,大文不得已停止了生意,但是,他也因此欠了一屁股債。
隻見大文苦惱地歎著氣:“唉!真是倒黴,今年的糖價這麼高,偏偏缺貨,這下子叫我到哪裏生錢來還人家?唉!”
大文看著神情呆滯的老婆,又歎了口氣說:“如果還有糖可賣就好了,這個時機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所欠的債務也就能還清了!問題是,我到哪兒去找糖呢?”
這時大文的老婆忽然雙眼一亮,想起了倉庫裏的糖,她快步走到倉庫裏清點,居然累積有40袋之多呢!
她開心地走了出來,對老公說明一切,大文跟著老婆,來到他從未踏入的倉庫裏,並吃驚地看著40袋糖,開心地說:“老婆,太謝謝你了,沒想到我們居然能絕處逢生!”
大文就靠著這40袋蔗糖,讓生意轉虧為盈,重新開始!
這個功勞當然歸他的賢妻所有,而且這個奇跡似的消息,很快便傳遍整個村落,甚至還傳揚到鎮上。
小鎮裏有個賣書報與文具的店主,也將這件事告訴他的老婆,老板娘聽了之後,卻頗不以為然地想:“哼,這有什麼難的?”
為了能得到人們的誇讚,老板娘想出了一個方法。
從這天起,她每天都趁著老公不在時,將雜誌、課本與年曆等,各拿一本藏了起來。
到了第二年的年終前,“收藏”的書報累積了不少之後,她得意地邀請丈夫到收藏室來。
然而丈夫一看,氣得差點昏倒:“天哪!你幹嗎跟錢過不去啊?這些東西如今都過時了,有誰還要?你……你……”
不管是模仿還是學習,都要懂得靈活應用,絕不是生搬硬套就能獲得同樣的效果,就像文具店的老板娘一樣,不懂得變通與應用,隻會讓自己錯誤地踏上以為可以通往成功的道路。
學習,最重要的不是理論的死記,而是知識的融會貫通,就像數學公式一樣,我們背得再多,很快便又要忘記,但是,隻要我們了解了公式裏的解題技巧與原理,不管考題怎麼變化,我們也都能迎刃而解!
因此,隻要我們能將學問轉化為自己的學識,把人們成功的技巧變通為自己的方法,那麼就不會像故事中的老板娘那樣將書報“收藏”至過期,而且就算真的有過期的書報,也可以再找到“清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