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環保產業的基本內涵(1 / 3)

環保產業的發展是源於人類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地球環境的破壞,從而被動地開展對環境治理和保護的需要。本章重點介紹了環保產業的定義、性質和分類以及發展環保產業的意義和作用,並對環保產業的發展曆程及結構特點進行了分析研究和論述,為發展環保產業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由於環保產業涉及的內容比較多,範圍也比較廣,在此有必要對環保產業的定義、性質及其分類進行研究,這也是深入開展環保產業研究的前提。

一、定義

環保產業,也稱環境保護產業,是一個產業邊界和產業內容比較模糊,與其他產業部門之間滲透也較深的朝陽產業。目前,對環保產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國際上,各國對環保產業的叫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稱之為環境產業,有的稱之為環境保護產業,有的稱之為生態產業,也有的稱之為生態商務。在中國,一般稱之為環保產業,本書中也采用這一名稱,以免引起混淆。環保產業的界定和內涵比較模糊,其與旅遊業界定的構成方式相似。環保產業與其他經濟部門,如機械、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冶金、建材、能源等相互滲透。這種相互滲透的具體表現,一是許多環保產品和服務由相關部門生產與提供;二是許多環保產品,特別是清潔生產技術和潔淨產品,具有複合功能,即它們一方麵增加了技術或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另一方麵又保持了所替代技術或產品的使用功能。

國際上對環保產業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環保產業是指在環境汙染控製與減排、汙染清理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麵提供設備和服務的行業。這主要是相對於環境的“末端治理”而言的,用於“末端治理”的產品和服務,其環境功能與使用功能一致,如汙水治理設備的使用功能和環境功能都是去除汙染物。此類環保產業易於界定,也正像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廣義的環保產業既包括能夠在測量環境破壞程度、防治環境汙染、減少環境危害等方麵生產與提供相關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又包括在使汙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最小量化方麵提供清潔生產技術和產品的企業。這主要是針對“產品生命周期”而言的,涉及產品的生產、使用、廢棄物的處理處置及循環利用等環節,也就是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全過程。廣義的環保產業不僅涵蓋了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產品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技術,以及無公害產品。通常說來,幾乎每個行業都有清潔生產技術,如啤酒的清潔生產、化工清潔生產。而無公害產品則特指對環境無害的產品,如無氟電冰箱、綠色食品等,類似於生態標誌產品。

不論是“狹義”的定義還是“廣義”的定義,其都具有共同的缺陷。第一,兩種定義方式都是通過羅列應當列入環保產業的行業種類來定義環保產業,這種方式對認識環保產業的範疇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不是最科學的定義方法,因為它沒有反映出環保產業的本質特征,最終會導致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中的混亂。第二,這兩種定義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標準或定義角度,因此不論是對環保產業狹義的理解還是廣義的理解都是一種權宜之計,其結果會導致人們在認識環保產業時,將過多的主觀性、隨意性摻入其中,而缺乏統一、客觀的標準。

在現實生產活動中,要想明確地界定環保產業,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如何來界定產業。常見的界定產業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根據產品(包括實物產品和服務產品)特征界定產業,如軟件產業,就是向市場提供軟件產品的企業;其二是根據產品生產過程的特點來界定產業,例如采掘業、農產品加工業等。據此,我們認為,所謂環保產業,就是向社會提供環保產品和服務的所有企業的集合。

什麼是環保產品和服務呢?實際上,關於環保產業界定的諸多問題的根源正是出於在環保產品和服務上的模糊認識。例如,許多人把無氟冰箱或者低公害農產品也稱為環保產品。如果這類產品是環保產品,那麼生產這類產品的企業就應當屬於環保產業。問題是,幾乎所有廠商為了提高自己的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環境友好性,都紛紛聲稱自己的產品是環保產品,因而市場上不斷湧現出諸如綠色食品、環保電視、環保型建築材料等所謂的各種“綠色產品”,這些產品是否因其良好的環保性能就應當被稱為環保產品呢?如果是,那麼環保產業將無所不包,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我們不能把帶有環保色彩或功能的產品都籠統地稱為環保產品。界定一個產品是不是環保產品,應當有嚴格、明確、科學的標準。最根本的標準就是:如果一種產品的主要功能是保護環境,那麼它就是環保產品;反之,則不是。從目前來看,不同的國家對環保產業往往采用不同的定義,大多數歐洲國家,如德國、意大利、挪威、荷蘭等主要采用狹義的環保產業定義;日本、加拿大等采用廣義的環保產業定義;美國的環保產業定義介於兩者之間;印度也采用廣義的環保產業定義,並將與環境治理、末端處理、廢棄物循環利用、清潔生產技術、投入最小化、公眾擔心和恐懼等有關的一切工業活動和服務都歸為環保產業。

中國對環保產業的理解經曆了一個由狹義到廣義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中國環保工作的重點是工業汙染防治,即“三廢”治理。因此,環保產業的範圍主要涉及汙染治理和三廢綜合利用的設備及技術,當時也稱其為“環保工業”。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環保工作的一個重點,環保產業的範圍也隨之拓寬,生態保護與恢複、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活動等成為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環境汙染防治的重點由點源轉向區域、流域的綜合整治,由分散治理轉向集中控製,環保產業的範圍也隨之擴展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方麵,進而對環保技術設備要求大型化、係列化和配套化。1990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環委會《關於積極發展環保產業的若幹意見》中指出環保產業主要是針對末端治理而言的,並將環保產業定義為“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汙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所進行的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自然保護開發等活動的總稱,是防治環境汙染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技術保障和物質基礎”。國家環保局在對1993年全國環保產業基本情況的調查中,將環保產業分為環保產品生產、環保產品營銷、環保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施工、環保谘詢服務、三廢綜合利用、自然生態保護等七大類。在1997年全國環保產業調查中又增設了“低公害產品”一項,並將環境服務領域合並為“環保技術服務”,即認為環保產業應由環保產品生產、環保技術服務、三廢綜合利用、自然生態保護、低公害產品等五個方麵組成。21世紀以來,環保工作以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為重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創建生態工業園區,建立節約型和循環型社會,走循環經濟之路。環保產業的範圍也隨之擴展到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和設備及對環境友善的綠色產品和技術谘詢服務領域。在2000年,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開展的全國環保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時,規定環保產業是指國民經濟結構中為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護與恢複、有效利用資源、滿足人民的環境需求,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品和服務支持的產業。它不僅包括為汙染控製與減排、汙染清理及廢物處理等方麵提供產品與技術服務的狹義內涵,還包括涉及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潔淨技術與潔淨產品、節能技術、生態設計及與環境相關的服務等,其對環保產業內涵的理解已經與國際上提出的廣義環保產業概念基本一致。

二、作用和意義

(一)環保產業是未來主導產業

環保產業作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將在解決全球氣候變化、承擔中國解決增長方式轉型和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等問題中占有重要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當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變暖已經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生產生活產生了越來越嚴重的影響。格陵蘭冰川開始融化,南極冰山的融化使海平麵大幅升高,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和太平洋上的圖瓦盧等島國將麵臨被淹沒的可能,加爾各答、達卡等沿海城市將被毀掉,而倫敦、紐約以及上海這樣的大都市,將被迫耗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用於防洪;喜馬拉雅山上的冰層逐漸減少將增加暴露出來土壤的沙漠化風險。環保產業的發展將減少傳統高耗能產業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中國在國際上氣候談判的壓力並在國際社會上樹立一個負責任大國形象。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其增長是靠大量消耗資源來支持的,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這種增長方式是很難持續的。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的中期階段和城鎮化發展的高速時期,中國的資源和環境已不能維持傳統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率的經濟增長方式,環保產業的發展是達到這一轉變的重要方式和抓手。2009年12月中央經濟會議也指出2010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點是調結構,主要依靠物質投入、外延擴張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再也繼續不下去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環保產業的發展延長了傳統產業鏈條、推動了中國循環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實現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009年3月19日,聯合國環境署發表了“全球綠色新政政策綱要”,促使世界經濟向低碳、節能型經濟轉變。之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提出了綠色經濟新政、韓國也推出了綠色新政確立了低碳增長戰略、北京市也提出了建設綠色北京的城市發展戰略。綠色經濟發展是未來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環保產業的發展將為綠色經濟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發展基礎。

(二)環保產業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1.發展環保產業對建設“兩型社會”有重要意義

(1)發展環保產業是“兩型社會”建設的本質需求發展環保產業與建設“兩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一致的,即兩者都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生態係統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從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曆程來看,顯然,中國再也不能沿用“先汙染、後治理”的黑色經濟發展模式,必須轉變為從生產和消費的源頭抓起,以減量化和非物質化為原則,以保持經濟發展的生態化、知識化和可持續化為目標,實現向“低消耗、低汙染、高效益”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把21世紀的中國發展成為一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