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環保產業的基本內涵(2 / 3)

(2)環保製度的確立完善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外部保障目前製約中國建設“兩型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關於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政策導向不夠清晰以及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夠健全,關於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的製度建設更是遠遠落後西方發達國家。法製不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環保和資源管理領域屢見不鮮,嚴重阻礙了中國“兩型社會”建設工作的進程。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針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部分水汙染嚴重、環境違法問題突出的6市2縣5個工業園區實行“流域限批”,對流域內32家重汙染企業及6家汙水處理廠實行“掛牌督辦”,大規模執法行動雖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具有長期威懾力的製度約束事實上並未形成。目前,國家環保部聯合有關部門就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係進行了積極探索,相繼出台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環境經濟政策,但實施效果差強人意,如綠色信貸開局不利,遭遇製度性和技術性障礙等問題,綠色保險剛宣布試點,一些國有大企業就有不同聲音,生態補償機製等其他綠色經濟政策更是長期處於停滯和爭論中。

(3)環保技術創新研究是建設“兩型社會”的內在動力實踐證明,環保技術的創新研究解決了當前社會上許多無法解決的環境問題,為建設“兩型社會”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同時也使許多使用環保技術的企業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占據有利位置,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筆者在江蘇省調研時發現,鎮江市丹徒區天成畜禽生態養殖場的“土著菌技術”結合當地氣候和資源特點,不僅解決了傳統養豬辦法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帶來的壓力,而且有效地降低了企業成本,提高了企業市場競爭力。同時,由於環保技術的創新充分考慮了環境價值,減少了從生產原料開始到生產全過程的各環節對環境的破壞,必然有利於環境保護、有利於生態平衡的選擇,也必然有利於推動“兩型社會”的建設。在北京工業大學奧運賽事籌辦過程中,學校落實“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一大批綠色技術在奧運場館建設和賽事組織過程中得到應用,如北京工業大學奧林匹克體育館的空調係統采用地熱供暖和水源熱泵係統製冷綠色技術,起到了節能減排的雙重效果。

2.環保產業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措施

(1)正確引導“兩型社會”建設的發展方向中國的環保產業還處於初期,國民對環保產業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加上客觀上存在的一些體製或機製的原因,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發展環保產業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不夠。因此,需要通過立法、製度建設、教育、宣傳等多種途徑,進一步明確環保產業的戰略定位,用綠色發展理念引導中國“兩型社會”建設的發展方向。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麵,應該將經濟增長建立在綠色發展的基礎之上,引導投資轉向大力發展低消耗、低汙染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麵,應該大力提高水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製能和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在淘汰高消耗和高汙染產業方麵,應該通過對淘汰落後產能給予補貼和獎勵,並在項目立項、土地審批、信貸政策和稅收減免等方麵給予優惠等。

(2)理順環保產業發展管理體製和機製,著力提高“兩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中國環保產業目前在管理體製和機製上存在權力分散、職責不清、效率低下等弊端,如:中國能源管理經過了一個由集中向分散,由高端向低端發展的一個過程,能源產業內部因利益分配不公使得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跨行業兼並重組困難重重,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難以提高,能源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考慮,應充分調整國家和地方管理層次以及權力和職責的分配,以市場手段為主,以行政手段為輔,通過細致而可操作性強的法規和製度實現企業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比如:進一步明確管理機構的職責和權力,對高耗能企業和高汙染企業進行動態跟蹤監測和定期檢查,加大對違法企業依法處罰的力度;建立高效節能產品、環保產品推廣的財政補貼機製,建立和完善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的稅收體係等。

(3)重視創新環保技術的開發研究,切實保障“兩型社會”建設的水平和質量一個環保技術的創新能力是科技力、競爭力以及能否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引進吸收德國、日本等國家先進的環保技術,是快速提高中國環保技術水平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但環保技術水平的提高關鍵在於中國的自主創新,中國的環保技術研究應該走引進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道路。創新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可以在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紡織、建築等傳統行業對現有傳統技術實施改進和革新,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麵向重點行業和重點工程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體係。第二類,可以依托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進行綠色技術的自主創新研究,通過國家973、863等重大科技項目的支撐,對目前世界上綠色經濟前沿應用技術進行探索研究,特別是一些影響或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技術,如資源能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零汙染的環境工程技術等。

(4)加強發展環保產業的教育宣傳,努力營造“兩型社會”建設的文化氛圍中國政府發展環保產業已有多年,但主要側重於政府或企業層麵,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中國公民的綠色環保意識還比較薄弱,還沒有形成節能減排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有必要在原有環保宣傳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教育與宣傳。從國家層麵上,可以通過各種電視、網絡、廣播、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發展綠色經濟以及建設“兩型社會”的意義和重要性,介紹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等相關理論和實施案例;從管理層麵上,可以由環保部、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每年組織省市主管領導參加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建設交流大會和學習性考察,使先進經驗得以推廣和傳播;從社區和家庭層麵上,可以利用各種媒體和教育培訓形式開展全民的綠色經濟和“兩型社會”教育,提高每個社區、家庭和個人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的公民參與意識。

總之,在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積極推動“兩型社會”建設,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的最佳途徑。中國政府必須通過明確環保產業定位、改革環保產業管理體製和模式、改革創新環保技術、營造環境保護的人文氛圍的多種途徑,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保障中國經濟良性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性質

環保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還處在快速發展、不斷變化中,是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具有非生產性和生產性特點,其物質循環方式與傳統產業方式不同。

(一)環保產業的非生產性特征

環保產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社會公益性,有的人稱之為福利性特征或非生產性本質。這主要是因為環保產品和服務具有不可分割性。即環保產業所提供的產品,無論是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還是公共服務,一般不為特定的對象、特定的群體服務,它所涵蓋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對它的消費則是一種非排他性的公共消費。具有這種明顯特性的環保產品和服務包括城市公園、公共綠地等,它們一般由政府直接投資,任何人、任何單位都有權利、有機會享受這種社會公共服務,無償消費這種社會公共產品。過去,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環境設施的這種公益性特征被無限地凸顯出來,這可從當時的有關文獻中得到證實。例如,1983年由許滌新主編的《簡明政治經濟學辭典》中在對生產性建設的解釋中指出:“用於物質生產和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的建設包括工業建設,農林水利建設,建築業和地質資源勘探事業建設,運輸郵電建設,商業和物資供應建設等。”同一詞條中又指出“生產性建設能夠直接增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能力,提高固定資產的技術水平,調整生產力的布局和各部門的比例,同時又是進行非生產性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從這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環境保護建設被排除在生產性建設之外,這種片麵性導致投資時主要側重於上述詞條中所列的各生產性部門,而嚴重忽略了環境保護建設的投入,從而導致環境保護在建設中的嚴重滯後,導致環境問題的惡性循環,這給其他的生產部門以及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二)環保產業的生產性特征

人們對環保產業的非生產性本質有過充分的認識,在理論上有過深刻的論述,在實踐上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不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實際工作者,往往忽略了環保產業的另一個顯著的經濟本質,也是它最重要的本質——生產性。沒有勞動的形成,最終也無所謂勞動產品的出現,從人與“物”的關係上,我們可以對“生產過程”有個全麵的理解,所謂生產過程,即勞動者將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耗費勞動者體力以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過程。這裏可以按“生產”和“生產過程”的含義來分析環保產業的“生產”和“生產過程”,即環保產業的生產性特征。環保產業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換言之城市中各企業的生產或再生產,一刻也離不開環保產業的支撐,也就是說,各企業的生產是以環保產品的“生產”為基礎的,企業的生產包含了環保產品的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環保產業直接參與了社會生產的過程,成為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部分和環節,這就是環保產業的直接生產性特征。另一方麵,環保產業所提供的生活性服務的服務對象是人,環保產業所提供的服務能夠滿足人的需要,而人又是生產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當人們有了更加適宜的工作和生活的環境,就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狀態投身於生產中去,在這裏,環保產業又成為生產的手段,這是環保產業的間接性生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