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環保產業的基本內涵(3 / 3)

環保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一方麵耗費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融入了大量的物化勞動;另一方麵,環保產品和服務又耗費了人的抽象勞動,其勞動產品是物化勞動與抽象勞動的融合體。在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形成過程中,發生了大量的勞動轉移和勞動費用,耗費了大量的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其產品因而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就是說,環保產業及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商品的屬性,而且從商品交換的過程來看,環保產品和服務具備交換的客觀條件。“交換是人們相互交換活動或勞動產品的過程,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交換由生產決定,同時又反作用於生產,隻要有勞動分工,人們就必須相互交換活動。產品的交換,是人們交換活動的一種形式。”交換作為一種相互讓渡或買賣,它的出現是以社會分工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為前提的。環保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必然隻能依托於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的社會分工來完成,由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投資主體的出現,導致了環保產品的生產過程屬於不同的主體,環保產品從而也屬於不同的所有者,因此,必定也有不同的利益關係產生。正是由於這種勞動分工以及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利益團體,更重要的是,廣大社會公眾需要占有和消費環保產品來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這樣才有了環保產品交換的客觀條件。傳統意義的交換是按照等價的原則通過活動的轉移和商品的位移來實現的,但是,環保產品和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它的交換往往無法在空間上通過“物”的位移來實現,隻能通過在一定的時間跨度範圍內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來實現,這是環保產品交換的特殊性,透過這種特殊性,我們可以理解環保產品交換的本質特征。

(三)環保產業的逆生產性特征

從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上看,環保產業與物質生產領域的其他產業確實很相似,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例如,它生產一係列的環保設備、儀器、生物產品等,這與一般的工農業生產行業並無重大差別,隻是產品品種有所不同而已;它向社會提供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服務,也與一般的消費服務行業沒有什麼重大差別,隻是服務項目有所不同而已。然而,這樣看問題隻是一種淺層次的觀察。如果從深層次上觀察,人們就會發現環保產業與一般的工農業、消費服務業的運行方向是完全相反的。一般的工農業、消費服務業其基本運行方向是向大自然索取各式各樣的物質資料以供人類消費,在索取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對生態環境的不同程度的破壞;而環保產業的運行方向卻完全相逆,它不是向地球、向大自然索取物質,而是向地球、向大自然進行補償,力圖把被人類的生產消費活動破壞了的生態平衡重新恢複過來,並極力加以保護。由此看來,環保產業與一般的工農業、消費服務業的行業性質是完全相逆的,它們是處在對立麵關係之中的相反產業,而不是具有同一性質的規定性產業。

在明確了環保產業的“逆生產”性質之後,對於它在國民經濟體係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容易解釋了。我們可以稱環保產業為“人類的救命產業”,即它是矯正人類經濟開發的錯誤、挽救人類命運的產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在以往漫長的曆史年代中,人類在經濟開發方麵犯了一個根本性的巨大錯誤——就是以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代價,來取得暫時狹隘的經濟利益。這種錯誤,在近三百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來的全球工業化過程中達到了最嚴重的程度,世界各國競相瘋狂地破壞生態環境和掠奪自然資源,隻搞“生產”不搞“逆生產”,造成了極其慘重的後果,產生了一係列全球性的生態災難,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未來。人類若再不大力發展“逆生產”的環保產業來扭轉這種危險的勢頭,就會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所以,在國民經濟體係中,環保產業絕不是一個一般的新興產業,而是一個攸關人類前途命運的要害產業。

環保產業具有非生產性和生產性雙重特性,而且它的生產性還具有“逆向”生產的特性。其非生產性特性使環保產業具有公益性特征,其產品消費必然是一種非排他性消費,這正是政府長期以來對環保產業直接投資建設的理論依據。而其生產性特性決定了環保產業的商品屬性,這又為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製來發展環保產業提供了理論框架。另外,其“逆向”生產特性則決定了環保產業的重要性,這為加強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四、分類

根據國際上關於環保產業的廣義內涵,同時,按照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產品和服務的環境功能理論,我們可將環保產業分為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清潔生產型、汙染源控製型和汙染治理型環保產業四類。這種分類方法不僅便於同國際接軌,而且還有利於進行投入產出分析,有利於製定科學的環保產業發展戰略。

(一)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為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不進一步惡化而進行的各種自然資源開發和保護、環境生態係統平衡恢複等活動。如植被恢複、沙漠治理、地下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物種多樣化、新能源的開發等,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在目前世界環境保護及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自然資源是綠色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活動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有利於扭轉目前我國由於將資源和環境分頭管理而造成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水平降低的嚴峻局麵。

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主要包括在資源開發保護(如綠地建設等)和生態平衡恢複活動中投入的各種研究、生產(治理)費用(如沙漠治理)及其放棄的短期收益(如退耕還林、退耕還湖)。其產出主要是環境資源價值(如林木儲量、水資源儲量、物種多樣化等)的增加和各種損失(如洪水、土地沙漠化等)的減少。具體可表現在采用經濟與環境一體化核算製度(STEA)時國內生產淨值(EDP)的增加。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巨大,但在目前STEA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其產出效應在國民經濟統計體係中還沒有反映出來。

(二)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

清潔生產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的代用及資源的再利用,實現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在生產過程中,減少廢棄物和汙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實現廢棄物和汙染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清潔生產型環保產業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和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減少生產過程的三廢排放量、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減少產品中有害物含量等。早在1994年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中國就將開展清潔生產列入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重大行動中,並製定了行動依據、目標和行動內容。

1998年,國務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實行清潔生產”的號召,將清潔生產作為環保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實現汙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轉變的重要戰略措施,也是加入WTO後企業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對策。

(三)汙染源控製型環保產業

汙染源控製型環保產業在現實中表現為兩大部分。其一是各類生產型企業內部的各種汙染處理工藝以及為這些企業提供廢棄物和汙染物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技術和設備的生產企業;其二是各種排放集中處理、綜合利用與回收企業,在性質上是相對於企業生產過程的延伸。後者的投入產出是可以進行獨立統計的,前者則難以劃分為獨立的產業部門,較難進行投入產出(特別是產出)統計。汙染源控製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產品、上遊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產出包括為排汙企業提供汙染物處理服務和保護環境兩個方麵,這種功能的兩重性為其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前提保障。

(四)汙染治理型環保產業

汙染治理是指當汙染物已經排放到環境中並產生外部負麵效應以後,通過采用汙染治理技術減少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從而改善環境質量的一種方式。汙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投入包括資本品、上遊企業提供的各種中間品和勞動力,其關聯產業主要是產品和中間品的生產企業。汙染治理型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為其上遊企業(主要是環保機械設備製造業和化學工業)的發展提供需求。目前,由於曆史欠賬多、經濟發展快,汙染治理情況複雜且任務艱巨,加上環保法律法規建設和環境保護技術落後,以及經濟基礎較弱,我國環境治理的形勢還比較嚴峻。因此,對汙染治理型環保產業,應采取以政府為主體的發展戰略,加緊建立和完善環保法律法規體係,加大執法力度,由政府切實承擔起治理汙染、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由於環境保護工作的複雜性,對環保產業的發展應綜合運用市場手段和政府力量,根據各類環保產業的特征分別製定發展戰略和策略。目前特別要通過市場機製的建設,充分運用好各種投入少、見效快的經濟手段,促進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減輕我國環境生態麵臨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