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生活在別人的看法裏不能自拔,戴著麵具生活,甚是難受。官場的表現尤為突出。有位女秘書去做個發型,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老公,而重要的是領導喜歡什麼樣的發型。領導的看法決定著下屬的做事方針。領導不喜歡卷發,秘書一定會弄一個飄逸的長發出現在領導麵前,故意晃悠,讓領導發現。領導喜歡秘書穿露大腿的裙子,秘書絕不會穿包裹嚴實的牛仔褲。領導喜歡秘書穿粉紅色的套裝,秘書的衣櫃裏這種顏色絕對較多。跟領導久了,身邊的人都有領導的氣質,許多看法,許多語氣都相似,寫的文書也是領導的口氣。領導說這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其實就是圍繞領導的看法在做事。
在生活中更是不勝枚舉。有女人買了一件衣服,穿出來後,總在打探別人對這件衣服的看法,若大家都認為好看,覺得漂亮,那人絕對會心花怒放,比吃了蜂蜜還甜。若是有兩人以上說這衣服不合適,頓時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明天那衣服就不會再次出現。領導捐錢兩百元,下屬覺得不能超過領導的數字,超過了那就是對領導不尊敬。買車時,有人覺得自己開什麼車才與自己的身份吻合,因為誰誰誰都開的是什麼品牌和級別的車。實在太多,不勝枚舉。
還是繼續談莫言。有人認為莫言長得好醜,沒他帥氣;有人認為莫言小時候受了很多苦,吃不飽穿不暖,自己卻出生在城市,比它幸運多了;有人認為莫言隻會寫小說,卻寫不好雜文……從很多角度出發,不少人在莫言麵前顯得很有優勢,終於找到了聊以自慰的理由。其實莫言不及很多人,因為很多人總是拿自己的優勢與莫言相比,為何就不跟莫言比比寫小說呢?
和莫言一樣優秀的當代作家,或者比莫言更優秀的當代作家都沒有得獎,但是莫言得獎了,諾貝爾文學獎是不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至今尚未平息的爭論。諾貝爾文學獎18位終身評委之一馬悅然認為:“諾貝爾文學獎不是頒給世界冠軍的,這個獎是頒給一個好作家的。世界上的好作家可能有幾千個,但諾貝爾文學獎隻能頒發給一個作家。什麼標準才算一個好作家?沒有什麼客觀的根據說,完全是主觀判斷,我認為莫言是一個好的作家。”
這就是諾貝爾文學將組委會的評判標準,這就是他們看法,他們認為莫言是好作家,願意頒獎給他,你有什麼辦法?任憑你有千條理由說莫言的種種不是與不足,都無法改變諾貝爾文學獎組委會的看法,因為別人掌握著看法,你沒轍。
看法有隨意性,不確定性。遊走在製度、道德規範、法律、法治的邊緣,隻有看法有標準可依,有根據可查,才不能隨意得出看法。
2012年12月於何求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