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02(1 / 2)

第一章 顛覆傳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不同,你看到的風景也不盡相同。傳統的有精華,也伴隨糟粕。一些陳舊的、不結合實際的東西,不管那些東西來自迷幻的西方,還是有些土得掉渣的東方,都要大力地把它們打破,大膽地創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論,來解決我們的問題。有些故事看上去很傳奇,很唯美,很有魅力,其實那是經人打扮過的“小姑娘”。她的本色如何,隻有擦去那些偽裝,露出自然的美。

我們誤讀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

愛情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流傳千年,是我國最為經典的愛情故事之一。隨著這個故事的小提琴協奏曲《粱祝》的迅速傳播,更是讓這個故事和餘音繞梁的曲子蔓延到全球,讓更多的世人所了解。知者、聽者為之動容,為之稱讚。成為中國影響世界的著名樂曲之一。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堪稱世界經典。可以與世界上不同時期的愛情故事媲美:英國的《牛虻》、美國人的《飄》、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俄羅斯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麼辦》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法國有大、小仲馬寫過的《基度山伯爵》和《茶花女》。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傳統社會對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縛,爭取到與男孩子一同讀書受教育的機會。繼而挑戰長久以來“門當戶對”的觀念,與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戀,為自己爭取婚姻自由。然而,保守的年代卻棒打鴛鴦兩分離。但梁、祝的真情,終究感動天與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飛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經之處,花兒漫天開放。可見“梁祝”愛情故事在世人心中的分量,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愛情,是純潔和忠貞的完美體現。批判封建社會對婚姻自由的束縛,讚頌年輕人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忠貞不渝的深刻內涵而得以世代相傳。不管你喜不喜歡,這個民間傳說也會隨著各種傳播途徑而相傳下去。這是很多接受采訪和調查的青年男女所認同的,這主要是70年代以前的出生人基本認同的。流傳多年,至少有她存在和傳誦的理由。這是目前理解這個故事的基本模式,或者說是“梁祝”愛情故事的基本定位,這是一種傳統的解讀方式。

近日,筆者參與某雜誌的選題策劃,題目為《當代人如何看待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調查結果發現,讓人大跌眼鏡,當代實齡婚戀男女並不喜歡梁山伯與祝英台式的愛情故事。接受調查的主要是80後和90後這兩個時代的青年人。他們給出了另一番解讀,讓人深思和玩味。

對於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很多時代青年男女認為有如下幾點不可理喻,甚至感到非常可笑。

一、認為梁山伯傻得可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兩人在杭州讀書三年,居然不知每天照麵、一同學習、一塊生活的祝英台是女扮男裝的女兒身,豈不是滑稽至極,傻到無法形容。即使衣裝遮擋了女兒身,帽子蓋住了長發;即便古時候的衣服齊脖子,包住了喉結這些視覺上可以鑒別的性別特征,但女孩子講話的聲音再怎麼隱藏,也是會露餡的,與男人講話是有根本區別的。再退一步,即使梁山伯成天禮儀詩書,與祝英台以君子之交,保持著友善的距離,那女性的身材特征也應該與自己有明顯的區別,何況是近距離相處,難道就沒有發現?女性生活當中的一些特殊時期,難道祝英台就沒有暴露一點蛛絲馬跡?退一萬步講,可能梁山伯天性就這麼愚鈍,但是跟隨他的書童四九也未必也沒發現?另一個疑點是祝英台的書童是個女孩子,這不得不讓人起疑,在那個時代,讀書的書童一般都與自己是同性。

“梁山伯竟會放棄令人羨慕的縣令不去當,就這麼糊裏糊塗地鬱鬱寡歡而終。大家想想,一個七品縣令,堂堂的縣長呢,還會找不到漂亮姑娘嗎,真是的!”很多人認為梁山伯應該好好當好縣令,以圖他日飛黃騰達,官運亨通以後,有錢了,升官了,再來娶祝英台豈不是順理成章嗎?超過了馬文才的條件豈不更好。“哎!喪失了大好的事業和愛情機會!真是笨到家了。”為情所困,鬱鬱寡歡,不珍惜自己倒也罷了,還弄得祝英台為之徇情。“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有事業、有錢了還怕找不到稱心如意的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