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認為祝英台應嫁給馬文才。很多人認為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愛情故事中出現的另一個進行襯托、對比的人物,闊少爺馬文才後來狂追祝英台,可這祝英台卻偏偏看不上他,非要嫁給那個梁山伯。
“嫁給馬文才怎麼啦?”多數人的質問。
“你想想,這馬文才的爸爸可是杭州市的市長,而且馬文才自己長得相貌堂堂,文武雙全,像這樣的高幹子弟,想找還不一定能找到!而那個梁山伯,傻頭傻腦的,書呆子一個,家裏又窮得丁當響,有什麼好?”
要嫁就嫁馬文才。祝英台嫁給馬文才,梁山伯應該感到高興才對,自己不能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缺乏經濟基礎,婚姻不僅感情重要,牛奶、麵包同樣重要,一樣都不能少,少了就沒法活下去。“梁祝”成天生活在精神感情裏,與其跟著受苦,還不如讓她跟馬文才過得更好。這是一撥青年的看法。正應了那句“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如今,很多適齡女青年卻願意在梁山伯和馬文才之間,選擇後者,說馬公子不但有外貌,還有經濟基礎,將來的事業發展也有資源環境,是最佳戀愛對象。光有感情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要是馬文才也有一番真感情,像梁山伯一樣癡情不渝,那他才是祝英台應該選擇的一號對象。很可惜,祝英台喪失了一次很好的機會,自己誤入了一個怪圈,認為富人就沒有感情的謬論。
祝英台應該要馬公子的感情達到梁山伯的標準,還要故意把梁山伯喜歡她的事情告訴馬文才,讓他知道梁是怎樣愛她的,給馬文才造成競爭壓力。戀愛也要策劃,多角度,全方位地考驗馬文才的感情,在這其中,祝英台要敢於突破傳統女性的被動變為主動。從這個傳說來看,顯然祝英台受到了傳統思想的束縛,未能衝破封建思想的枷鎖,最終陷入感情的漩渦。
三、這個故事本身並不是弘揚真摯的愛情,而是帶有嘲諷的意味。梁(兩)山(三)伯(八),四九,從方言諧音角度來解讀都是數字。梁山伯:兩+三+八=十三;四九:四+九=十三,兩個男人的名字一加原來都是十三點。“十三點”這個俗語,詞義等同於癡頭怪腦,愚昧無知。是滬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裏傻氣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時也用來作為取笑、嗅怪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而這個故事是與上海相鄰的浙江人編的,浙江人對“十三點”的解釋也跟上海話的解釋差不多。很多人懷疑編這個故事的最初用意,是否一開始就對梁山伯帶有嘲笑的口吻。真有意思,兩人的名字竟然都暗含著傻瓜的意思。
我們無法知道古人編這個故事當初究竟是何用意,是否有多種解讀?而目前我們總是喜歡用一個模式去理解,是否有失偏頗?
我想,在如今年輕這一代人的心中,愛情,再不是至高無上的了,而我輩曾經奉為人生至寶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的那種傳統愛情觀,在如今時代青年人的心中,恐怕已經被金錢和權力的務實性所替代了。我該怎樣來解釋這個愛情故事呢?
這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
(原載 《愛情故事》 光明網 新華網 中國作家網 中國網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