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護你一生幸福的智慧書02(1 / 3)

前言 用快樂的心態看待生活

如果我們都能以樂觀的心態去看待每個事物,也許我們會生活的更快樂。如果我們總是以消極的心態來對待事物。也許我們的每一天都是暗淡的,不快樂的。請你相信,你感受到的心靈上的平和與喜悅,並不在於你身處何處、擁有何物或身為何人,而隻在於你的心境,與外在環境並沒有多大關係!

1.樹立良好的思想

我現在深信,我們感受到的心靈上的喜悅,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處、擁有何物或身為何人,而隻在於我們的心境,與外在環境並沒有多大關係。

幾年以前,我參加了一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他們希望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思想的重要性”。隻要知道你在心裏想些什麼,就可以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態。愛默生就曾說:“一個人就是他成天所想象的那種樣子……他怎麼可能成為另一種樣子呢?”

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你和我所必須麵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事實上這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對的唯一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統治羅馬的皇帝奧勒留同時也是偉大的哲學家,把這些總結成一句可以決定你的命運的話:“思想塑造人生。”

假如我們對事情有樂觀積極的認識,我們當然就是快樂的。假如總是從消極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悲涼的環境中。我們有恐懼的想法,就會從內心對世界產生恐懼。同樣,總是從病態的認知出發,我們真的會生病。如果我們總是想到失敗,我們注定會失敗。總是在思想中顧影自憐,那恐怕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諾曼?皮爾說:“你所自以為的你並不是真正的你,恰恰相反,你怎麼認為你自己,你就會是什麼樣的人。”

我所宣揚的是天真無知的樂觀主義嗎?當然不是,人生還不至於那麼簡單。我真正想提倡的是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代替消極的想法。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自身的問題,而不是為這些問題愁眉不展。這兩者間差別在哪兒呢?每當我在紐約擁擠的街道上碰到交通堵塞,我都在想我該做些什麼才能解決問題,而不隻是為之擔憂。首先要認清問題,然後冷靜地采取步驟處理它,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憂慮隻能讓我們在慌亂中不停地原地兜圈。

一個人可以十分關注嚴峻的現實狀況,但仍然要昂首闊步,以一顆平常心繼續前行。托馬斯就是這樣走過自己人生最艱難的日子的。我很榮幸能夠認識他,並向別人推薦他的影片。他與助手們至少曾6次親臨戰場拍攝紀錄片。他拍攝的阿拉伯軍隊紀錄片和艾倫比征服聖地的紀錄片最為精彩。隨後,他在倫敦及世界各地舉辦了以“巴勒斯坦的艾倫比與阿拉伯的勞倫斯”為題的巡回演講,引起轟動。為了讓他能繼續在英國皇家歌劇院講述他驚心動魄的故事並展示影片,倫敦的歌劇季為此延後了6個星期。他的演講不僅在倫敦造成轟動,而且他所到之處都掀起了一陣旋風。後來,他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拍攝了反映印度和阿富汗地區生活的紀錄片。但不幸的事卻隨之而至,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他在倫敦宣告破產。當時我和他在一起,我記得我們隻能吃最便宜的晚餐,那還是托馬斯向一位藝術家朋友借來的錢,否則我們連飯都快吃不上了。我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托馬斯在嚴峻的現實下是如何處理問題的。麵對巨大的債務和挫折,他隻是關切他自己的問題,而並非無休止的憂慮。他知道如果被擊倒,他將讓所有人對他失望,他也將在他的債權人麵前變得毫無價值。每天早晨出門前,他一定會買一朵花插在上衣兜裏,並且抬頭挺胸走在大街上,他仍舊積極、勇敢的麵對生活,而沒有被挫折擊倒。對他來說,挫折也是一種人生體驗,是我們攀向事業巔峰的途中極有價值的磨煉。

我們的心態,對我們的生理能力,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著名的英國心理學家海飛德在他那本隻有54頁卻很了不起的書中,對此有著驚人的說明:“我請來3個人,請他們測試心理對生理的影響。我們用握力計來測量。”他請他們在不同的精神狀態下,盡全力抓緊握力計。在正常的清醒狀況下,他們平均握力是101磅。第2次實驗讓他們進入催眠狀態,並告訴他們都很虛弱。結果顯示,他們的握力隻有29磅,還不到正常力量的l/3。這3個人中有一個是拳擊冠軍,當他被催眠並被告知他很虛弱後,他感覺自己的手臂像嬰兒一樣瘦小。在第3次實驗中,他們在催眠後被告知自己非常強壯,結果平均握力可達142磅。當人們心中充滿積極向上的認知時,每個人的力量都提升了將近50%。這正是我們心裏自我認知難以置信的力量。

我還想告訴你一個令人震驚的故事可以說明認知的力量,這個故事足可以單獨寫成本書,在此,我隻能簡要地介紹一下:

那是10月的一個夜晚,南北戰爭剛剛結束,一個叫艾迪的女人孤身一人在街上遊蕩,她已經無家可歸了,漫無目的地晃到了退休船長韋伯斯太太門前,並敲響了門。一開門,韋伯斯太太隻看見一個瘦小可憐的女人,她看上去體重不會超過100磅,形容枯槁。聽那個陌生女人說,她正想找個落腳處休息一下,好好想想終日困擾她的問題,並想辦法解決。韋斯特太太熱情地收留了她,讓她在家裏留宿,和孤身生活的自己就個伴。正巧,韋伯斯太太的女婿剛好從紐約來到這裏度假,一發現有個流浪女人住在家裏,就怒不可遏地說:“不能讓一個無賴住在家裏!”他把無家可歸的艾迪掃地出門。艾迪愣愣地在雨裏站了好久,才在街上找到個避雨的地方。

不可思議的是,被韋伯斯太太的女婿趕走的這個“無賴”,就是後來世界思想界極具影響的一位女性:艾麗絲?沃克,最終她成為基督教心靈治療學派創始人,擁有數百萬信徒。可在那時,生命對她而言隻是一連串的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結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遺棄了她,移情一個有夫之婦,最後死在貧民窟。她隻有一個兒子,可是因為貧病交加,不得不在兒子4歲那年,送給別人撫養,最後下落不明。她和兒子斷絕了一切聯係,31年未再謀麵。因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所以幾年來一直對所謂“心靈治療學”興致盎然。但她一生真正富有戲劇性的轉折點,發生在麻省的一個寒冷的夜裏。那天,她一個人在街上走著,突然滑倒在結冰的人行道,當時就不省人事。她的脊椎受到嚴重損傷,引起全身不停地痙攣,醫生已經宣告了她的死亡。醫生還說即使發生奇跡,她活了下來,也將終生癱瘓,無法再下地行走了。

艾迪幾乎是躺在床上等死,她翻開了《聖經》,可能是受到聖靈的引導,她看到了馬太福音裏的一段話:“於是,他們用擔架抬來了一位不能行走的人,到耶穌麵前,耶穌對他說,‘孩子,放心吧!我已經赦免了你的罪。站起來,帶著你的床,回家去吧!’於是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艾迪後來說,耶穌的話在她心內產生了力量,是一種真正的信念,具有治愈疾病的力量,使她“立即下床就可以走路”。艾迪說:“那次的經驗,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蘋果,引導我發現治療我自己以及治愈別人的方法。我有充分的信心,這一切都源自人們內心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客觀的心理現象。”就這樣瑪麗開創了新的基督派別:基督教心靈治療學派,由一位女性創立的偉大信仰,現在已流行於全世界。

你現在心裏一定在想:“寫書的這個家夥肯定是基督教心靈治療學派的。”並非如此,你搞錯了,我不是這個教派的教友,隻不過我年事愈長,愈深信思想的偉大力量。多年從事成人教育的經驗,讓我知道人真的可以用改變想法來消除憂慮、恐懼,甚至多種病痛,改變想法就可以改變人生。我確信如此!我親眼見過這種改變已不止幾百次,因為我所見甚多,已深信不疑。

我現在深信,我們感受到的心靈上的平和與喜悅,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處、擁有何物或身為何人,而隻在於我們的心境,與外在環境並沒有多大關係。就拿老約翰?布朗來說吧,他曾強占了美國一個軍工廠,並試圖慫恿工人叛亂,他因此被判處絞刑。他坐在自己的棺木上被送往刑場,在他旁邊的警長都很是緊張,布朗本人卻異常平靜,他看著弗吉尼亞州崇山峻嶺映襯的藍天,說:“多麼壯美的國家,我卻從沒有認真欣賞過。”

司各特是第一位抵達南極的英國人,他返回時的旅程幾乎是人類所經曆的最嚴酷的考驗。他們沒有了糧食,也耗盡了燃料,幾乎寸步難行。極地的狂風已肆虐了11個晝夜,狂風威力巨大,甚至能切斷南極的冰崖。司各特一隊人事先已經預料到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們原本準備了一些鴉片,以應對絕境。鴉片可以讓人平靜的躺下進入夢鄉,不再蘇醒。但他們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歡唱中告別人世。我們能知道這些,是因為8個月之後,一個搜索隊找到了他們,並從冰凍的遺體上發現了一封遺書,遺書上這樣寫道:“我們仍充滿勇氣,心緒平靜,我們坐在自己的棺木上欣賞風景,在饑寒交迫中仍能談笑風生。”

300年前,雙目失明的彌爾頓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心靈,即是自我的殿堂,既可以是地獄中的天堂,也可以是天堂中的地獄。”拿破侖與海倫?凱勒都是彌爾頓這句話的最佳詮釋者。集無上的榮耀、權力和財富於一身的拿破侖,曾對聖海蓮娜說:“在我一生中,快樂的日子加起來不到6天。”反觀又聾又啞又盲的海倫?凱勒,她卻曾說:“我發現人生是如此的美妙!”

如果說我從半個世紀的人生經曆中學到過什麼,那就是:“除了你自己,什麼都不能帶給你心靈的寧靜。”我隻想再重複一次愛默生短文《論自信》的精彩結尾:“一次政治上的勝利,收入的提高,病體的康複,或是久未謀麵的好友相逢,或任何什麼其他的外在事物,使你興致盎然,感覺好日子就在眼前。但是不要輕信,世事絕非如此,除了你自己,什麼都不能帶給你心靈的寧靜。”

斯多葛學派宗師衣比克泰休斯曾經警告我們:“我們應該盡力消除錯誤的觀念,這比割除身上的毒瘤重要得多。”雖然衣比克泰休斯說這話時是在19世紀前,但現代醫學也支持了他的說法。羅賓醫生宣稱五位住進霍普金斯醫院的病人中,就有4位是由情緒及壓力的困擾引起的,甚至器官失調之類的生理上的疾病也是如此。“歸根結底,這些都歸咎於對生活中遇到問題的心理調適不當。”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田把下麵這句話奉為座右銘:“傷害人的並非發生的事情本身,而是他對所發生事件的看法。”而我們對事件的一切看法,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你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嗎?當你被各種情緒困擾,神經緊張,我是否該大膽告訴你,你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意誌改變你的心境呢?因為事實就是這樣,甚至不止如此,我還可以告訴你該怎麼做,也許要費一些力氣,但秘訣非常簡單。

實用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曾有過這樣的心得:“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的,但事實上行動與感覺同步發生。而且我們如果能以意誌控製行動,使其規律化,也就能夠間接控製感覺。”換句話說,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雖然不能一下決心就立即改變情緒,但是我們確實可以做到改變我們的行動。而當我們改變行動的時候,就能自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他解釋說:“如果你不開心,那麼,能變得開心的唯一方法是開心地坐直身體,裝出開心的言語和行動,使自己看起來真的開心。”

這個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你不妨自己去試試看!先在你的臉上堆起一個大大的微笑,放鬆肩膀,好好地深吸一大口氣,然後唱首歌。如果不會唱,就吹口哨,要是不會吹口哨,就哼上那麼一段。很快,你就會明白威廉?詹姆斯說的是什麼意思了。那就是,如果你的行為能夠散發出快樂,那你就不可能在內心繼續憂鬱抑鬱下去了。

這一點小小的基本真理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創造奇跡。我認識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女士,我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這個小秘密,就能在24小時之內把心中的陰霾一掃而光。她很老了,又是一位寡婦,她認為自己很悲慘,我也承認,可是她是否試過做出快樂的樣子讓自己快樂一點呢?沒有。如果你問她好,她會說:“呃,我還好。”但是她臉上的表情及聲音都顯示出難過的味道,好像在說:“噢!老天爺啊!你看我這人多麼倒黴啊!”甚至你在她麵前過於快樂,她也會心生不滿。

其實,還有很多女人比她的情況還要糟糕,她丈夫遺留給她的保險金足夠她過一輩子,她的子女也已經成家,還能侍奉在身邊。但是我很少看到她笑,她老是抱怨她的3個女婿小氣自私,雖然她每次都在他們家裏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她還抱怨她的3個女兒從來不送禮物給她,雖然她自己把錢看得很緊。“我是為了自己要養老!”對於她不幸的家庭來說,她實在是很讓人討厭。值得如此嗎?最讓人遺憾的正是這一點:她大可以把自己從愁苦、挑剔的老太太,轉變為家中受尊敬愛戴的慈祥家長,隻要她願意,就能做到。所有這些改變隻要從一個行動開始,盡可能高高興興的生活,付出一點點愛,而不是把自己囚禁在痛苦的深淵。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隻要心情愉快心態積極,就能救回這個人的命,我們何必還要為一點兒芝麻小事去煩惱難過呢?如果隻要盡力讓自己開心就能創造快樂,又何必讓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人難過呢?

傳說,上帝賜予人類統治大地的權利,這是一份偉大的贈予,可我卻對這種偉大的權利沒有什麼興趣。我隻希望能有自由支配我自己的能力:控製我自己的思想,消除心中的恐懼,控製我的心智和精神。我常想,最理想的情況是,我可以自我控製到相當高的程度,在任何時候,隻要我控製自己的行動,就能控製對一切的反應。讓我們一起謹記威廉?詹姆斯的名言:“通常,隻要把一個受苦者內心的狀態由恐懼轉為振奮,就能消除心中的障礙,並轉變成身上的福祉。”

所以,如果你想消除憂慮擁有快樂,請記住心態調整的第1個技巧——努力去想開心的事,去做開心的事,你就真的會感受快樂。

2.學會發揮自己的潛力

你在這個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你該為此慶幸!應該利用好上天賜予你的一切。無論是好是壞,你都要經營好自己的小花園,也無論是好是壞,你都要在生命的交響中,演奏好自己的樂章。

安德魯?斯丁普森曾給我寫過一封信,她在信裏說道:

“我小時候,是一個非常敏感靦腆的女孩,我身體一直很胖,臉也大,使我看起來比實際還要胖好多。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古板的人,她認為把衣服做得太漂亮是一件愚蠢的事,她說:‘寬衣舒適,緊身的衣服會被撐破。’她正是按照這句話來打扮我的。所以我從不參加任何聚會,也沒有開心的事。上學後,我從不和其他孩子一起做室外活動,甚至不去上體育課。我非常害羞,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完全不招人喜歡。長大後,我嫁了一位比我年長好幾歲的男人,但是我並沒有改變,我丈夫的家人都很好,鎮定又自信,我一輩子就想要成為他們那樣的人,但我目前還並不是那種人。我努力模仿他們,也總是辦不到。他們每次嚐試幫我突破自己,卻隻是令我進一步退縮到自己的硬殼深處。我越來越緊張不安,不願意見到任何朋友,甚至聽到門鈴聲都會令我驚慌。我知道我是一個失敗者。我很清楚這一點,但我怕我丈夫有一天會發現。所以每次我們出現在公共場合,我都盡量裝作開心,結果常常做得太過。我知道自己表現得過度,事後常會為此難過好幾天。最後,我實在不快樂,甚至懷疑自己繼續活下去的意義,我開始想到自殺。”

那麼是什麼改變了這位幾乎自殺的女人呢?隻是一句偶然的話。愛迪絲繼續說道:

“改變我一生的,隻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有一天,我的婆婆談到她如何教育她的幾個子女,她說:‘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都要求他們隻做真實的自己……’‘做真實的自己’就是這句話!像一道閃電在腦海閃過,那一刻,我驚覺所有不幸,都是因為我一直試著把自己套入一個不適合自己的模式中去。一夜之間,我徹底變了!我開始做回我自己。我試著研究自己的個性,試著找出自己是怎樣的人,我研究自己的優點,盡我所能研究解決服裝顏色與樣式的問題,盡量穿出自己的風格。我主動結交朋友,我加入了一個社團組織,開始隻是一個小社團,他們請我主持活動時,把我嚇壞了。可我每次上台,就能增加一點勇氣。這是一段相當漫長的過程,但現在我所擁有的快樂,是過去從來不敢去想的。在教育我自己的孩子時,我也總會把我經曆苦難才學到的東西告訴他們:‘無論事情怎樣,永遠做最真實的自己。’

基姆?高登?基爾凱醫生指出:“‘做真實的自己’這個問題自盤古開天就有了,也像日常生活一樣普通。”很多精神和心理方麵的問題,其隱藏的病因往往是不願意做真實的自己。安傑洛?帕特爾寫過13本書幼兒教育方麵的書,而且在報紙上發表過數千篇相關文章,他曾說過:“沒有一個人會不幸到應該成為其他什麼人,他隻該是他自己。”可是,這種希望成為其他什麼人的想法,在好萊塢最為流行。好萊塢著名導演沙姆?伍德曾說,最令他頭疼的事就是幫助年輕演員克服這個問題:如何做回真實的自己。他們每個人都想成為二流的拉納?特納,或者三流的克拉克?蓋博。山姆?伍德不停告誡他們:“觀眾已經欣賞過那種風格了,他們現在想要點兒新鮮的。”

伍德在導演《萬世師表》、《喪鍾為誰而鳴》等名片前,有多年從事房地產的經曆,因此培養出了一種銷售員的個性。他認為商業世界中的一些原則在電影界也完全適用,僅靠模仿別人絕對會一事無成。伍德說:“經驗告訴我,安全的做法是,盡快拋棄那些裝腔作勢的演員。”

我也問過一家石油公司的人力資源總監保羅?鮑爾登,求職者最常犯的錯誤是什麼。他曾和超過60000名求職者麵談過,還寫過一本書《求職中的6種技巧》。他回答說:“求職時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能做真實的自己。他們常常不能完全坦誠地回答問題,卻始終給你一些他認為你想聽到的答案。”可這種做法一點兒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人想要不坦誠的人,就像沒有人願意接受偽鈔。

有一位公交車調度員的女兒,經過了很大周折才學到了這一點:

她想成為一名歌星,但她的臉龐長得不大好看,她的嘴很大,牙齒也不很美觀,她第一次公開演唱,是在新澤西的一家夜總會裏,她總想把上唇拉下來遮住牙齒,想讓自己看起來很“很美”,結果如何呢?她大出洋相,這樣下去注定了要失敗的。還好,當晚在座的一位男士認為她很有歌唱的天分,他很直率地對她說:“我一直都在看你的表演,我看得出來你想掩飾什麼,你覺得你的牙齒長得很難看。”女孩聽了很尷尬,那個男人還是繼續說道,“牙齒難看又怎麼樣?難道牙長得難看就罪不容赦嗎?不要想去掩飾,張開嘴來唱,大家看到你越不在意,他們就會越喜歡你的。”他又犀利地說:“這些你現在引以為恥的暴牙,說不定以後會帶給你財富呢!”凱絲?達利接受了那個人的忠告,把牙齒不美的事拋在腦後,從那次以後,她隻把注意力集中在聽眾身上。她張大嘴巴,熱情盡心地歌唱,終於成為電影和廣播界的一線歌星,現在其他喜劇明星倒想來模仿她的樣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