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從打破神話到創造神話——登山皇帝梅斯納爾 十、沒有任何理由輕視——厄爾布魯士峰
1.“我們等著好天氣的到來”
1997年5月初的一天,李致新在中國登山協會舉辦的歡迎韓國登山隊招待會上,提議組織中韓聯合登山隊攀登歐洲最高峰(海拔5642米)——厄爾布魯士峰(北緯 43度21分 東經 42度26分)。
6月2日,中韓聯合登山隊登上了從北京飛往莫斯科的飛機。
6日,他們開始適應性行軍訓練。
40多歲的阿裏是這次行動的登山向導,他經驗豐富,在厄爾布魯土峰已經做了20多年登山向導,對厄爾布魯士峰的情況了如指掌。
在進入陌生的領域之之前,找到一個合適的向導,可以使行動的風險降到最低,成就的保障提到最高。
第一天行軍的垂直距離隻有200 米,距離約12公裏,時間用了6個小時。
第二天和第三天行軍的距離和高度比第一天增加了許多,李致新一個人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後麵,缺乏訓練的後遺症在李致新身上顯現出來。王勇峰開始有點為他擔心,但李致新對自己卻充滿信心。3 天的行軍使他的高山適應性得到加強。
不管我們曾經取得過多麼驕人的業績,我們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的挑戰的需要。那種枕在過去的業績裏睡覺的人,隻會被市場淘汰。
接下來的3天裏,李致新他們的高山適應性繼續得到加強。這期間,他們對韓國隊員和厄爾布魯士峰的了解也加深了。韓國隊員中有4—5人登達過8000米的高度,尤其是韓國隊厄爾布魯士隊長張炳虎曾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從大家的實力上看,登頂似乎沒有多大問題。可厄爾布魯士變化無常的天氣,需要登山者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而他們缺乏的恰恰是這一點。按照計劃,12日他們將撤離厄爾布魯士峰。也就是說,12日之前如果沒有好天氣,他們的攀登將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以往的登山隊在厄爾布魯士峰停留時間在20天左右,當他們遇到壞天氣的時候,就到附近的城市旅遊,直到好天氣的出現。阿裏說,厄爾布魯士峰的壞天氣已經持續一星期了,天氣能否在12日之前變好,他心裏也沒底。
行動之前,僅僅主觀條件具備了,還不夠,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等到客觀條件具備,才適合行動。客觀條件有時像主觀條件一樣重要。如果你僅僅認為隻要具備積極主動的精神就足夠了,那麼,這可能會讓人犯下重大的錯誤。
9 日,登山隊員們開始向突擊營地進發,他們先是坐纜車從2000米的高度上升到3500米,然後又由雪地拖拉機把他們送到4200米。到達營地後,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個由鋁板做牆的形似碉堡的巨型建築物。營地周圍下著大雪,能見度 20米左右。整個隊伍在休息廳裏無可奈何地等待著天氣的好轉。李致新和王勇峰商量:“12 日之前天氣不好怎麼辦?”李致新說:“讓韓國人先撤,我們等著好天氣的到來。”
做任何時候,都需要選擇最佳時機。適應的時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捕捉到最佳時機,隻有耐心地等待。
2.“我們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就在這一天的傍晚,太陽突然鑽出了雲層,厄爾布魯士峰的主峰第一次出現在他們眼前。除了它的美麗壯觀外,另一感覺就是厄爾布魯士峰伸手可觸,上幾個緩坡就可到達頂峰。李致新和王勇峰不明白,這麼近的頂峰阿裏怎麼說需要8 個—10個小時的攀登時間呢?他們倆決定明天突擊頂峰,3個小時登頂,1個小時下撤,中午趕回“大碉堡”吃午飯。
當李致新和王勇峰把他們的計劃告訴韓國隊長後,立即遭到了張柄虎的堅決反對。他說:“厄爾布魯士峰的天氣瞬息萬變,它的主要山難就是在暴風中迷路失蹤。我們必須聽從熟悉尼爾布魯士峰地形的阿裏的安排,明天攀到4900米高度做適應性行軍。”
“登山計劃應隨具體情況製定,其第一要素就是天時,抓住了天時就抓住了成功的一大半。”王勇峰接著給韓國隊長列舉了他和李致新攀登麥金利峰和阿空加瓜峰時,如何抓住好天氣獲得成功的例子,但還是沒有說服同樣有著豐富登山經驗的韓國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