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法國及所有在歐洲開餐館和做貿易的中小華商正在采用各種辦法降低消耗,維持體溫過冬——生意做得大的,關掉一兩間超市或餐館;生意難以為繼的,轉讓倉庫減少開銷;從餐飲轉做貿易仍沒上手的,又轉回去做餐飲;生意完全做不下去的,好歹還有親友的接濟。再不濟,選擇回國暫避,壓縮自己的生活消費成本。
這段時間,歐洲各國當地華人報紙上登滿了餐館和倉庫轉讓信息,盡管價錢僅是危機前的一半,仍然不好脫手。賈宏此次回國還順便幫一個親戚推銷一個戴高樂機場附近一萬多平方米的倉庫,轉讓費每平方米僅340法郎,大多數人的表情先是驚訝,然後恢複平靜,“再低價,盤過來也虧,現在哪用得上那麼大的倉庫啊……”
《2008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描述歐洲狀況時以意大利重要進出口港熱那亞為例,“2008年下半年開始,200多家華人企業中,30%的企業目前入不敷出,60%的企業尚可維持,盈利的企業還不到10%”。
青田籍意大利華商林可可(化名)回國休整前,賣掉了兩間餐館中的一間。她告訴本報記者,前幾年受SARS和禽流感影響,加上當地媒體對華人的攻擊,她和老鄉們的餐館生意淡了許多,很多館子關門,現在又攤上全球金融危機……“但請你不要把我們描述成之前生活在天堂,現在掉進了地獄,我們一直在過著正常人的生活。現在,即使我們無生意可做,但仍然享受著不錯的福利和教育。”
“中國人命硬”
在俄羅斯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宮姓老華商認為,即便情勢嚴峻,此次全球華商回撤仍是一次例行調整,經濟複蘇後,有的人會重新返回,有的則有新的變動。“中國人命硬。”他說。
宮經曆過1998年俄羅斯金融動蕩,彼時一夜之間,盧布(舊)對美元的彙率從1∶5 000跌到1∶24 000,俄羅斯內務部同樣查封了大批中國貨,很多些人傾家蕩產,有些人撤回了國。可十年之後,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人的市場熱鬧得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命硬”更多因為華商擇木而棲的生存哲學。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東歐劇變後,東歐華商陸續遷居西歐發展,以青田人為例,巨變前,曾有2萬多人積聚於俄羅斯、波蘭及匈牙利,目前已減少到一千多人。離開的大部分人照樣敏銳地尋找到了新的樂土,他們堅信,世界之大,豈無容身之地。
當然,“命硬”還意味著敢於逆流而上,主動尋求轉型。與那些撤退路線並行的是不易察覺的華商在異國尋求新出路的轉移路線,已經隱約成型。
男性奢侈品貿易商溫敏琪(化名)的訂貨商均來自意大利,其產品的消費者是中產階級和金融精英男。去年下半年開始,溫的訂單減少了四分之三,現在,她打算開拓消費能力不高的亞非拉市場,“哪個國家都有富人,關鍵要看市場有沒飽和”。
在迪拜擁有四座大型商城的阿聯酋溫州商會會長陳誌遠今年打算進軍美國,奧巴馬當選總統讓他不停稱讚這個國家“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沒什麼不可包容的人”。
在尼日利亞的溫州鞋商儲海斌也有聽說,在尼幾個家大業大的華商春節後將家族事業轉移到歐美去了,“中國人在尼日利亞的貿易結構太單一,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要有更大的發展,必須轉型”。
危機前,強者愈強愈安全的道理逼迫著中小華商們反思華商族群的發展路徑——當年巴黎93區的溫州人從事的日貨、箱包、服裝及鞋子的生意,基本都是從完成了“版本”升級的猶太人手中接過的盤,猶太人早已轉型至相對規模和高端的產業,成為危機中抵抗力強的一部分。
盡管在當下海外中小華商大多身單力薄的背景下,這樣的轉型之路仍顯艱難和個案,畢竟,資金雄厚者才有資本及機會開拓新天地。
對於他們大部分人而言,更現實和內在的期許寄予下一代,向經濟條件更好、體製更優越的國家移民,或工作。在巴黎做生意的溫州人賈宏的孩子正在大學念曆史,他支持兒子的選擇:“我們當年都是初中沒畢業就出了國,現在小孩大學畢業,還做百貨批發?那可不行!”
(《青田僑報》葉肖鍾、巴西裏約華人聯誼會副會長尹楚平對本文有貢獻,特別感謝。原載於《南方周末》2009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