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一)(1 / 1)

責任會計是管理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把會計理論與理論、信息論、係統論、控製論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方法。它適應了企業管理工作內向化、科學化的需要,因而有著強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應用及發展前景,也是我國企業會計改革和發展的方向。本章說明責任會計的產生和發展,責任會計的職能、對象、方法和原則,責任會計在電力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作用,以及電力企業責任會計組織等問題。

第一節責任會計的意義

一、責任會計的產生和發展

責任會計是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在企業內部實行分權管理和經濟責任製的產物。社會愈發展,生產愈社會化,分工就愈精細,協作就愈緊密商品經濟愈發達,物質利益就愈重要。分工愈精細,協作愈緊密,物質利益愈重要,企業對加強管理,協調內部各環節經濟活動的要求也就愈強烈,任務也愈艱巨。現代化大生產,企業規模龐大,管理層次眾多,經濟活動分散在各部門、車間、工段、班組以及各個崗位。而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崗位,需要不同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各部門、各單位密切聯係、互相製約、互相影響,如果沒有明確的分工、緊密的協作,經濟活動就無法進行,如果單純依靠集權管理,容易造成決斷失誤,延誤“戰機”。社會化大生產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要求企業內部進行嚴格的分工和分權管理,貫徹落實經濟責任製,以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協調一致。在實行分權管理和經濟責任製的情況下,就需要運用責任會計對各部門、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預測、規劃、核算、控製、考核和獎懲。否則,就會造成責任不清,業績不明,控製不力,獎懲不能兌現,責權利無法結合。因此,責任會計是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協作、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責任會計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它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個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壟斷已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中占居了統治地位,大公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在這種形勢下,企業要想生存下去並得到發展,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必須不斷加強內部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又要使會計管理進一步科學化。但從當時的情況看,盡管成本會計有了很大的發展,主要包括:開始應用間接費用分攤法;工廠成本記錄並入了財務會計體係;出現了標準成本計算法,但會計從整體上看,仍然停留在記賬、算賬和報賬上,仍是著重反映過去、主要為外部提供財務報告的“外部報告會計”,並不能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需要。不少企業由於組織龐大、管理層次眾多而大傷腦筋。成本、資金、利潤等的管理很難深入下去,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的經濟責任不清,從而直接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會計已處於非創新發展不可的境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責任會計應運而生了。

1924年,在倫敦召開的第三屆成本計算年會上,希金布特姆在一篇論文中寫到:我們製定了一項計劃,使得人們能夠對其由成本表示出來的行動負責。人們在某種限度下被賦予控製這一成本的機會,……必須使人們將自己處於被授權控製成本的某一部分的地位。切斯特韋格在1926年發表的一篇題為《預算的建立和管理》的文章中,談到了對各部分預算建立責任的重要性,他同時談到了調整預算並以反映不可控的因素變化。所有這些都說明了責任會計已經誕生,雖然還很不成熟,它為後來責任會計進一步向業績評估發展並成為以評價每個主管人員的決策權為基礎的控製係統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