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緒論(二)(1 / 1)

責任會計雖然誕生於本世紀20年代,到了本世紀40年代,其理論和方法就已成熟起來。但是,責任會計真正在實踐中起重大作用並形成體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本世紀60年代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競爭日益激烈,促使企業組織規模進一步擴大,出現了更多的股份公司、多級公司、跨國公司、跨行業公司。這些公司產銷規模龐大、管理層次繁多、組織機構複雜、分支機構遍布世界各地。企業的領導人為了有效地管理這樣龐大的經濟組織,有必要將自己的一部分權限下放,以調動各級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於是,大中型企業紛紛實行分權管理。在分權管理體製下,就必須明確各管理層次的經濟責任,及時了解、評價和考核各級、各部門的工作情況,因而責任會計得到了極大的重視和運用,其理論和方法也不斷完善,成為西方企業現代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會計雖然源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國自建國以來在企業管理中創造和運用的許多管理方法、製度與西方的責任會計有許多相似之處。早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隨著5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的建成,使得我國的工業初具規模,在此情況下,我國就開始推行企業的經濟核算製度,在企業內部開展了班組核算;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核算製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財務方麵,實行了指標分解、資金分級歸口管理的製度。在班組核算方麵,則進一步發展為群眾“幹什麼、算什麼、管什麼”,發動群眾共同參加管理;60年代初,我國企業又實行了崗位責任製,在貫徹分級管理責任製的同時實行廠部、車間、班組三級核算和廠部、車間、班組成本核算;70年代,大慶油田實行了內部結算製度,對各單位之間的經濟往來,采用買賣方式進行結算。所有這些,實際上都是責任會計的重要方法和內容。電力企業也同全國其他行業一樣,在此領域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這些本質上屬於責任會計的方法,並未構成完整的理論和方法體係。

責任會計在我國作為專門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並在實踐中具體應用,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西方責任會計越來越多地介紹進來,我國的會計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對西方責任會計的理論和方法以及如何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加以應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和實踐,創造出諸如內部銀行、責任成本與財務成本統一核算等適合我國企業具體情況的管理和核算方法。隨著承包經營責任製的推行,責任會計受到了企業經營者和會計工作者的重視。人們在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實行責任會計能夠把責權利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貫徹經濟責任製和完善企業經營機製,可以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部門和各單位的積極性,有利於加強企業會計參與經營管理的職能,促使企業會計工作從單純的“記賬、算賬、報賬型”向“經營管理型”的轉變。責任會計已成為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方向。

幾年來,我們對責任會計進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從整體上看,責任會計的理論大大落後於責任會計的實踐。對責任會計的理論研究基本上限於對西方責任會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介紹和概念的解釋。而對責任會計如何結合我國企業的特點、行業的特點從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研究西方責任會計理論、方法和我國的政治體製、經濟體製、企業管理體製的特點,總結我國責任會計的實踐經驗,探索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責任會計理論和方法,是我國會計工作者的一項重要任務。

可以預言,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承包經營責任製的推行,責任會計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並在實踐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