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是要有出息32(3 / 3)

其實,這種自我對自己的放縱,實質上是對自我的抹殺和對自我極不負責,也是極大的罪惡。因為一個人如果對不起自己,那他將如何對得起別人?他又有什麼能力去承擔對別人的責任和義務呢?所以一個人要想成為起碼的行者,必須首先為對自己負責,然後才能談得上對他人負責。而這種對自我的責任心又來自於何處呢?

讓我們先看一看孫行者的所做所為吧。孫悟空,無父無母,石裂而生。他帶領群猴,在花果山水簾洞這塊福地上過著自由自在的、天仙般的生活。為了維護自由,孫悟空漂洋過海學成大道。他神通廣大,有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能翻出十萬八千裏;他大鬧水晶宮,向龍王索要如意金箍棒,掌握了捍衛自由的有力武器;他掄起鐵棒,大鬧冥底,勾了生死,閻王老子再也管不著他了。最突出的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亂了三界、擾了五行,直打九星閉門閉戶;天王無影無蹤。“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定要讓玉帝搬出天宮,“若還不讓,定要攪攘,永不清平”。這樣一個為了追求個人幸福和自由的“離經判道”式的叛逆者便使我們由衷的讚賞。讚賞之餘,我們便會發現孫行者的第一成功要素便在於他始終認為懷著這樣一種信念:天生我才必有用。正是這樣一種信念,才使他從冥冥眾生中找到了自我的呼喚,而且成為自我解放和個性張揚的永不枯竭的淵源。正是這種信念才足以形成了他勇敢、不屈、智慧而酷愛自由的個性,才使孫行者在自己的旅程中大放異彩,縱橫馳騁而永不負於天神。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正是其典範的繼承和發揚。李白在40歲時仍未登仕途,直到李白42歲那年,終於因為朋友吳簪的推薦被唐玄宗召入京。在此之前,李白始終懷有治國平天下、想幹一番轟轟烈烈大事的宏圖大誌,可他看不起科舉考試,因為這和他“不屈己,不幹人”的性格以及“一鳴驚人,一飛衝天”的宏願不相符合。但是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使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壯、浪漫而又具有傳奇色彩,這一信念和對自己的負責和尊重,使他成為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詩仙”。“詩仙”是李白思想性格的寫照,也是對他的詩歌創作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他一生寫了近千首詩,讀李白的詩給人一種飄逸灑脫、清新而浪漫的極完美的享受,而且還有一種絕世超凡、如臨仙界的感覺。

劉輝是個滿腹經綸、才華橫溢的名牌大學學生,然而當時社會不公正,使他在畢業時沒被保送上研究生,又按行政命令被分配到了一個邊遠的老山區裏。命運的打擊曾使劉輝心碎而力不能支,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當我來到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山區時,我的眼睛裏充滿了迷憫和無盡的憂傷……”可以想象他當初的痛苦程度並不比受宮刑的司馬遷低多少。然而,命運的不濟,並沒有使他喪失生活的勇氣,反而激起了他對自我的呼喚和對自己負責的良知的發現。他再也按捺不住自我在心中的翻騰了,於是就仍以行者的格言為標語,在自己的辦公室裏樹立了他奮鬥的第一步。如今,十幾年過去了,中年的他現在已是深圳某家集團公司的總裁而且自己擁有幾億元的股票和地產,在向人談到成功的效率時,他這樣說道:“我始終沒放棄過這一信念。”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在生命匆匆過程,注定我們的短暫和平凡,但平凡與偉大更是相對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們始終諾守著我們的信念,將使我們渺小的自我變得更有尊嚴和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