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理由/
“上帝給人間十分美,其中九分給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城,擁有天堂般的美景和眾多的宗教建築。
/快樂出發/
耶路撒冷,位於巴勒斯坦中部,西距地中海54千米,東距死海24千米。城市建於猶地亞山地頂部,海拔790米,四周群山環抱。耶路撒冷,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曆史古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曆史,具有濃鬱古樸的東方色彩,清真寺、教堂以及各種宗教聖地和古跡散落全城。“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以色列有句諺語:“上帝給人間十分美,其中九分給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來說,它是亞伯拉罕犧牲的地方;對於基督徒來說,它是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又複活的地方;對於穆斯林來說,它是先知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視為自己的聖地,因此耶路撒冷是三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主要朝聖地及耶路撒冷的老城,集中在舊城一個被4000米城牆環繞的僅1平方千米的狹小的地區內。數個世紀以來,這三大信仰團體的信徒居住在這個用牆圍住的城市。正是由於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城,才導致爭奪聖城的鬥爭異常殘酷。古往今來,這塊土地上不知發生多少流血衝突。耶路撒冷先後18次被毀,不過隨後又得以重建,其根本原因在於它是舉世公認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老城見證5000多年的苦難曆史,走在老城中,一塊磚瓦或一處泉眼都會引出一段古老的故事或傳說。三大教在城內留下的遺跡有百餘處,在這些建築中,哭牆、聖墓教堂和岩石清真寺是三大教派的卓越代表,也顯示文化與政治的高度一致性。在每年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中,都有數以萬計這三大宗教中的虔誠的朝聖者從四麵八方湧向耶路撒冷。
猶太神話指出,聖殿山是宇宙的中心。這裏是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準備把他的兒子艾薩克作為犧牲獻給耶和華的地方,同時也是3000多年以前所羅門王修建耶和華神殿存放《十誡》碑的處所。聖殿曾先後被巴比倫人和羅馬人摧毀,現在唯一僅存的隻有寬約20米、長50米的外牆殘垣,其中西牆最底層基石是希律王時期所造。西牆原文是Occidental,意即“歐洲之牆”。公元1世紀初時,歐洲人認為耶路撒冷是歐洲的盡頭,而這麵牆就是歐亞分界線了。幾個世紀以來,流落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在心底向往著能每天到這麵象征猶太信仰和苦難的牆前為聖殿的命運和流亡的辛酸而哭泣,留下寫著他們內心祈禱的紙條,並在石頭的縫隙間向上帝懺悔,久而久之便被稱作哭牆。
對猶太人來說哭牆最神聖的地方是,以色列人立誓決不廢棄哭牆。哭牆所在的街區破敗不堪,在1967年後被拆除,重新修建成一片廣闊的鋪砌廣場。進入廣場前,男士必須戴上傳統帽子。如果沒有帽子,入口處亦備有紙帽供應。許多徘徊不去的祈禱者,或以手撫牆麵,或背誦經文,或將寫著祈禱字句的紙條塞入牆壁石縫間。曆經千年的風雨和朝聖者的撫觸,哭牆石頭也泛著光亮,仿佛在訴說猶太民族的悲情史。“薩赫拉”譯為“石頭”,因此薩赫拉清真寺又得名岩石圓頂寺,又因為它還有一個黃金圓頂(這是約旦國王侯賽因出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