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桑吉Sanchi-佛塔之城(1 / 1)

/入選理由/

桑吉,地處鄉野,卻是佛教紀念碑保存最完好的地方,以“佛塔之城”聞名世界。公元12世紀前,這裏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對印度建築藝術的發展發揮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快樂出發/

桑吉佛教遺址位於印度中央邦博帕爾東北約45千米處,坐落在靠近拜特瓦河的桑吉村附近的平頂砂岩山上。這座高近90米的小山丘突兀高聳,附近分布著50多處遺跡,包括巨石石柱、宮殿、廟宇和寺院。這個現存印度最古老的佛教聖地,公元12世紀前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毫無疑問,桑吉佛教遺址是印度曆史上的一個豐碑,它對培育、發展、發揚佛教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沒有桑吉佛教建築遺址就沒有後來的印度建築藝術的發展,因為它給後來者們拓寬了思路,開通了靈感。

桑吉佛教遺址的圓塚形佛塔是印度古代特有的佛教建築,主要用於供奉和安置佛祖及聖僧的舍利、經文和法物。公元前3世紀時,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皈依佛門之後,他在全國大力弘揚佛教,斥巨資建起8.4萬座佛塔,將佛祖釋迦牟尼的骨灰分藏其中。有8座建在桑吉村,現在僅存3座,其中的桑吉大塔是現存最早、最大且最完整的佛塔。

桑吉大塔,1818年被世人發現。公元前3世紀中期由阿育王開始造,之後又有所擴建。建築風格上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特點,並吸收了波斯、希臘的建築及雕刻藝術,裝飾繁縟富麗。桑吉大塔造型借鑒了古印度北方竹編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基座是覆缽形的半球體墳塚,這代表天穹籠罩大地。基座豎著欄杆,排成了正方形,這些欄杆支撐一個半球形的穹頂,其中一根欄杆象征宇宙之軸。南北西東各建有1座牌坊,4座牌坊用象征的手法描繪佛祖一生的故事。龐大的規模加上磚石砌體的不可動搖的穩定感和重量感,使整個建築具有很強的紀念性。桑吉大塔充分地體現著印度宗教建築的獨特風格,即把宗教意義與象征意義融為一體的建築的功能主義。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桑吉大塔的造型和風格也在亞洲廣泛流傳,並在流傳中有所變革,以適應當地的傳統和風俗。

桑吉大塔附近有一個砂岩的寺廟建築,它仍保留著當年阿育王時代未竣工的模樣。保存有阿育王的一個詔書讓它名聲卓著,該詔書主要內容是:任何有害於佛教文化交流的行為都是不可以的,否則將受到國王的製裁。桑吉佛教遺址方圓10千米的範圍內還有很多古遺址,比如:第17號哥普特寺廟、公元5世紀修建的石窟以及龍哈吉山上的曆史遺跡。第17號哥普特寺廟被認為是印度建築風格裏最具有邏輯設計思維的經典之作;公元5世紀修建的石窟以及龍哈吉山上的曆史遺跡和桑吉佛教遺址一樣都是很偉大的曆史名勝遺跡。

深度閱讀

阿育王阿育王是印度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他一生可以明顯分成“黑阿育王”時代和“白阿育王”時代兩部分。前半生經過奮鬥,武力統一印度,後半生在全國推廣佛教。公元前261年,遠征孟加拉沿海的羯陵伽國的戰爭十分慘烈,這成了他決心皈依佛門的契機。他宣布佛教為國教,向佛教僧團捐贈了大量的財產和土地,還在全國各地興建佛教建築。這是佛教走出印度,邁向世界性宗教的開始。薩多·思萬執導,沙魯克·汗、卡林娜·卡珀主演的電影《阿育王》反應了這位偉大帝王的這個重大人生轉變。

所在國家:印度

地理位置:博帕爾東北

關鍵詞:桑吉大塔

著名人物:阿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