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胡馬雍陵MausoleumofHumayun-美麗的花園陵墓(1 / 1)

/入選理由/

胡馬雍陵是阿克巴時代莫臥兒建築風格發展中一個突出的裏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印度教建築的風格,開創了伊斯蘭建築史上的一代新風。

/快樂出發/

印度的建築總給人驚豔的感覺,就算是陵墓也奢華到極致,而印度最後一個強大的王朝莫臥兒更是開創了花園式墳墓的先河,胡馬雍陵就是其中值得提及的一個。胡馬雍陵是印度最早的莫臥兒式建築,是莫臥兒第二代帝王胡馬雍的陵墓,位於新德裏東部來穆納河畔。1565年,由胡馬雍的妻子,帝後哈米達巴奴·比恭主持修建。

一般來講,人們對偉大政治家的妻子往往知之甚少,然而莫臥兒王朝的第二代皇帝胡馬雍的妻子卻因為建造了這座不朽的建築而常常被人提起。莫臥兒王朝的第一個皇帝巴布林治國有方,其子胡馬雍在一次後宮女眷們的聚會上結識了他的妻子,即當時14歲的哈米達,隨後兩人結為連理。胡馬雍是個很有才智的文藝愛好者和浪漫主義者,但在政治上卻是個懦夫。最後被反對者趕下台,流亡異鄉,直到他從波斯返回後才成功奪取印度北部。但好景不長,一年後他就死於非命。胡馬雍死後,他的妻子哈米達用了8年時間建造了這座豪華的陵墓。建成後,帝後便前往麥加朝聖,回來後更名為哈米達巴奴,成為赫赫有名的後宮管理者,死後也安息在丈夫胡馬雍的陵墓中。胡馬雍陵是一組規模宏大,布局完整的建築群。整個陵園坐北朝南,平麵呈長方形,四周環繞著長約2千米的紅砂石圍牆。陵園大門用灰石建造,是一個八角形的樓閣式建築,表麵用大理石和紅砂石的碎塊,鑲嵌成一幅幅絢麗的圖案。陵園內景色優美,棕櫚、絲柏縱橫成行,芳草如茵,噴泉四濺,實際上是一個布局講究的大花園。

陵園正中的主體建築——高約24米的正方形陵墓,聳立在47.5米見方的高大石台上。四周有4座大門,門楣上方呈圓弧形,線條柔和;四壁是分上下兩層排列整齊的小拱門,陵墓頂部中央是一座優雅的半球形白色大理石圓頂。這種圓頂的設計及其修建的方法特別顯眼,這種圓頂是由兩個單獨的拱頂組成的,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上下之間留有間隙;外層拱頂支撐著白色大理石外殼,內層則形成覆蓋下麵墓室的穹窿。外層拱頂中央豎立著一座黃色的金屬小尖塔,光芒四射。寢宮內部呈放射狀,通向兩側高22米的八角形宮室,宮室上麵各有兩個圓頂八角形的涼亭,為中央的大圓頂作陪襯,宮室兩麵是翼房和遊廊。胡馬雍和皇後的石棺安放在寢宮正中,兩側宮室放著莫臥兒王朝5個帝王的石棺。

印度的建築在莫臥兒帝國時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18世紀以前,幾乎這個帝國的每一位皇帝都在他們身後留下了若幹出色的大型建築。胡馬雍的陵墓是莫臥兒建築風格發展中一個突出的裏程碑。它巧妙地融合了伊斯蘭建築和印度教建築的風格,開創了伊斯蘭建築史上的一代新風,紅砂石精細的鏤花、花園式的內景以及四周牆壁上的拱型大門,被後人稱為典型的“莫臥兒風格”。著名的泰姬陵就是在這種風格的影響下建造的,二者風格上的師承關係一眼便能看出。

深度閱讀

莫臥兒王朝莫臥兒王朝,又名蒙兀兒王朝(1526年-1857年),是巴布爾建立的印度朝代。該帝國的官方語言是波斯語,但是統治者是有突厥血統的蒙古人。巴布爾逝世後,其子胡馬雍在1540年為蘇裏王朝的舍爾沙戰敗,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隨即重整兵力,於1555年恢複了帝國。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到第六任奧朗則布統治時期是帝國的鼎盛時期。奧朗則布駕崩後,莫臥兒帝國開始衰退。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爆發之後英國趁機徹底毀滅已經衰弱的帝國。

所在國家:印度

地理位置:新德裏東部來穆納河畔

關鍵詞:莫臥兒/花園陵墓/胡馬雍陵

著名人物:胡馬雍/哈米達巴奴·比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