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理由/
鳳凰因其獨特的湘西風情而被稱為“中國最美的小鎮”。清澈的沱江水從橋下流過,周圍的吊腳樓顯示出它靜謐的古韻,吊腳樓、虹橋、奪翠樓令人目不暇接。
/快樂出發/
悠悠的沱江水是鳳凰的靈魂,懸在江邊的座座吊腳樓是鳳凰的特色。豈止這些,鳳凰的山,鳳凰的水,鳳凰的人,也都早已成了它美麗的一部分。這個曾被稱為是“中國最美的小城”,今天即使遊人如織,依然透出氤氳的靈秀之氣。
鳳凰古城分為新舊兩個城區,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曆經300多年風雨滄桑,古意盎然。東門和北門還保存著完整的古城樓。城內的青石板街道,江邊的木結構吊腳樓,以及朝陽宮、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無不具古城特色,閃爍著古城的光彩。
沱江水清清淺淺地穿過小城,江邊沿著城牆邊一間挨著一間的吊腳樓玲瓏雅致,綠色的沱江就從樓底流淌。回龍閣吊腳樓群坐落在鳳凰古城東南的回龍閣,是鳳凰古城最具有濃鬱苗族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之一。樓群全長240米,是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建築,至今這裏還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在吊腳樓附近,總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苗族、土家族婦人在水邊彎腰洗發、棰衣,他們的生活亦如沈從文筆下所描寫的湘西風情。
沿江而行,聽著此起彼伏的歌聲。美麗的虹橋不知不覺已來到眼前。虹橋又稱風雨樓,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全長112米,連跨三拱,如彩虹臥江,故名虹橋。據說,當年有陰陽先生向朱元璋進言,說這裏屏立南郊的南華山和紮入沱江的奇峰是龍頭所在,他日會出真龍天子。於是朱元璋命人在沱江畔建起虹橋,意在斬斷龍脈,讓鳳凰城再也出不了皇帝,傳說讓這座橋變得更有趣味。過虹橋就到了鳳凰城中最漂亮的建築——奪翠樓,它是著名畫家黃永玉的私宅。黃永玉曾經為鳳凰吊腳樓群的保護做了許多工作,奪翠樓是一座典型而豪華的吊腳樓。
位於鳳凰古城西北側的西門坡的朝陽宮,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建築。原名陳家祠堂,民國四年1915年)由鄉坤陳炳、陳開藩等發動族人捐資興建。民國十二年(1923年)時任湘西巡防軍統領的國民黨中將、鳳凰籍人陳渠珍又率眾族人擴建。至此大門、正殿、戲台、左右包廂、廚房、廁所等14間房屋渾然一體,構成了典型的南方四合院。
這座小城近現代出了三個名人,一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著名慈善家熊希齡,二是作家沈從文,第三個是畫家黃永玉。
熊希齡故居位於古城北文星街內的一條小巷裏。故居四合院是南方古式的木瓦結構,比較矮小但很精致,富於苗族情調。1869年,熊希齡先生誕生在這裏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天生聰慧,被譽為“湖南神童”,15歲中秀才,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後點翰林。1913年,當選民國第一任民選總理,由於他反對袁世凱複辟帝製,不久就被迫辭職。熊先生晚年致力於慈善和教育事業,1920年創辦著名的香山慈幼院。1937年12月25日,這位風雲人物在香港逝世。
而鳳凰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沈從文以及他的小說《邊城》。沈從文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曆史學家、文物專家。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他的文學作品被英、美、日、法、瑞士等幾十個國家所翻譯。他被譽為世界鄉土文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