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與人交往 主動追求友誼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缺少朋友,這是由於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總采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期待友誼從天而降。這樣,使他們雖然生活在一個人來人往的世界裏,卻仍然無法擺脫心靈上的孤寂。這些人,隻做交往的被動響應者,不會做交往的主動者。
要知道,他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如果想贏得別人的信任,與別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擺脫孤獨的折磨,就必須去主動交往,好的人際交往屬於那些經常采取主動的人,這正是一種做人的互動原理。
按照古人所說,即“投之以木瓜,報之以桃李。”在人際交往中,有許多偶然的事情將決定你的未來命運,但所謂世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必須懂得主動,也就是懂得主動去尋找關係,將愛心和誠心放在首要的位置,你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和好感,也許,有一天,你就會收到這種天外之喜。
在一個多雨的午後,一位老婦人走進費城一家百貨公司,大多數的櫃台人員都不理她。就在這時,有一位年輕人走過來問她是否能為她做些什麼。當她回答說隻是在避雨的時候,這位年輕人沒有向她推銷任何東西,雖然如此,這位人員並沒有離去,轉身拿給她一把椅子。
雨停之後,這位老婦人向這位年輕人說了聲謝謝,並向他要了一張名片。幾個月過後,這家店長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要求派這位年輕人前往蘇格蘭收取裝潢一整座城堡的訂單!
這封信就是這位老婦人寫的,而她正是美國綱鐵大王卡內基的母親。當這位年輕人收拾行事準備去蘇格蘭時,他已升格為這家百貨公司的合夥人了。
鴻福不是隨便掉下來的,這要看你是否能主動發現良機。這位年輕人能獲得極好的發展機會,主要原因就在於他比別人更主動,比他人更尊重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雖然他的行為看似普通,但是足夠打動老婦人的心,有了對他極大的好感,從而才有了他後來的好運連連。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換句話說,我們在交往中總是在交換著某些東西,或是物質,或是情感,或是其他。人們都希望交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得大於失或至少等於失。不值得的交換是沒有理由的,不值得的人際交往更沒有理由去維持,不然我們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因此,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依據一定的價值尺度來衡量的。
由此,在這個觀念的引導之下,社會生活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原則,那便是——每當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每當有機會接觸新的領域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結交這個新環境的人,建立人際關係,並且必須去積極主動,由於大多數人都是被動的,他們不會去走上前去和你主動結交,除非你主動,要麼永遠不會有人主動找你,這是人之常情。倘如你擁有超越常人的主動性,你就會贏得很多朋友,也就有了一切。
記住,在人際交往中,人際關係最為重要。隻有當你有了超越常人的地方,當你出名的時候,他人才會主動找你,否則,在此之前,你必須主動地去走進他人的世界,去創造自己的人際關係網。
其次,正因為你吸引他人靠的是自己的長處、優勢,因此,必須讓自己的優勢暴露在他人麵前,隻有這樣才會吸引他人。
最後,最重要的也是核心,那就是超人的主動,主動地去結交交往中的每一個人,進入一個新環境的關鍵任務就是結交朋友,建立人際關係,長期的堅持練習,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這樣你便在中國、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有了立足之地。要知道,主動是另一種勇敢。
從陌生人到朋友
一回生、二回熟,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兩回”不難,要說難,就難在第“一回”。難在麵對的是陌生人,不知該從什麼話說起,不知該說什麼話,不知該說的話會不會讓人聽了不悅……
大部分人在陌生人麵前都會表現出一種語言怯生抑鬱症。
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中提到了人際關係的抑鬱症。是什麼導致抑鬱?是怯生。怯生會使平時能說會道的人舌頭打滾、語無倫次,越想把話說得盡善盡美,越是說得詞不達意。這就像一個初次登台的演唱者,準備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是打折扣一樣——怯場所致。
怯生的原因是人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很大一部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感到很不適應,其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在與陌生人進行語言溝通時說錯話而被人恥笑。這種自卑心理自然會使他們經常無端地默默地指責自己某個時刻某句話說得唐突了,因而破壞了與他人溝通的氣氛;在陌生人麵前一部分人考慮再三,戰戰兢兢地僅僅說一兩句話居然還是沒有表達得十分流暢自然,真是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頭。可是,這種“自恨”隻能使自己更緊張,絲毫無助於人際關係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