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的人生才不糾結17(2 / 3)

總之,想成就一番事業,做一個富有才幹和有策略的人,你就必須要會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表達對別人所喜歡和所在意的事情的尊重,進而獲得他人的好感。

巧用人情團結他人

古人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辦事離不開“人情定律”,必須要懂得人情投資,以此來控製他人。

俗話說的“通曉人情”,其實就是要有一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情感體驗的態度。從正麵講,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好像肚子餓了要吃飯,應該想到別人肚子也餓了,也要吃飯;身上冷了要穿衣,應該想到別人也與你一樣。懂得這些,你就要“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其實早在古代一些有著一定功績的人們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漢高祖劉邦,就因為他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他在韓信眼中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並且還使韓信欠下自己的人情債不忍背叛。

漢王四年,韓信平定了齊國,他向漢王劉邦上書:“我願暫代理齊王。”劉邦為此大怒。可是事後仔細一想,自己現在身處於困境,需要韓信,所以最後也就答應了。隨後,韓信力量更加壯大。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的勝負取決於韓信,就對他說:“相你的‘麵’,不過是個諸侯,相你的‘背’,卻是個大福大貴之人。當前,劉、項二王的命運都懸在你手上,你不如兩方都不幫,與他們三分天下。以你的賢才,加上眾多的兵力,還有強大的齊國,將來天下必定是你的。”

韓信卻說道:“漢王待我恩澤深厚,他的車讓我坐,他的衣服讓我穿,他的飯給我吃。我聽說,坐人家的車要分擔人家的災難,穿人家的衣服要思慮人家的憂患,吃人家的飯要誓死為人家效力。我與漢王感情深厚,怎能為個人利益而背信棄義。”

過了幾天,蒯通又去見韓信,告訴他時機失去了便不再來,韓信還是猶豫不決,隻因漢王對他情深意重。

我們姑且不論劉邦以後如何處死韓信,但就人情事故而言,劉邦做得很成功。他能令韓信在想到背叛時心中產生愧疚,不忍去做。

通曉人情從反麵講,就是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愛麵子,就不要傷別人麵子;你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別人。

再看看項羽的做法。雖然他有“霸王”的美稱,卻隻有霸者的習氣,沒有王者的風範。他自己想稱王,卻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該賜爵的時候,爵印就在他手中,棱角都磨損了,他還是舍不得頒發下去。

因此,與其說項羽敗給劉邦,還不如說他輸掉了人情。我們平時也常說:“人情債最難還。”那我們就應該巧妙地利用人情債將事情辦成。

投資感情,收獲友誼

現實生活中,很多朋友都覺得,求人是一種短、平、快的交易,不必花那麼多的冤枉心思去搞馬拉鬆式的感情投資,這樣做簡直就是沒事找事。其實這都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人的看法。俗話說得好:“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真正會辦事的人都是目光長遠的聰明人。“路是自己一路走出來的”,早作準備才能在緊急之時得到幫助。

好的人際關係是求人辦事的基礎。但好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從一點一滴入手,靠平日情感的積累。古人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隻有通過不斷的構建和鞏固,人際關係才能牢固。情感投資,聚少成多。有了“鐵”關係墊底,還愁辦不成事嗎?

如一位剛出國留學的朋友來信說:“我們在那兒,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我們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

“我們每星期工作5天,星期六和禮拜天都去了郊外,這是一種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這樣,平時我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看朋友,因為交通太擠。”

“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唯一可以列入應酬朋友的方法。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是講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有起事情來,我們會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鮑比(他的兒子)總肚子痛,我急忙起來打電話給友人江醫生讓他想辦法,他馬上駕汽車從70裏外趕到,初步診斷鮑比是患了盲腸炎,江醫生就駕駛他的車子送鮑比到醫院施行手術……”

看了這封信,給我們最大的感想就是,他懂得無事之時打電話找朋友,所以一有事時,朋友都會義不容辭地來幫忙。

有事之時找朋友,那沒事的時候,你該不該找一下朋友來聊一聊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當你遇到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你後來想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是去看他的,結果你都沒有去,連個電話也沒打過,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