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學會在逆境中崛起
樂觀是一種在逆境中崛起的動力。有人曾問一位著名的藝術家,師從他習畫的那個青年愛徒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大畫家?他回答說:“不,永遠不!他每年都有不菲的進款。”這位藝術家知道,人的才藝隻能從艱苦奮鬥中鍛煉出來,而在優越的環境中,這種精神很難發達。
翻開曆史就可以知道,大多數成功的人,早年往往是貧苦的孩子。
“不幸而生為富家之子的人,他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從開始就是背負著包袱而賽跑的。”卡耐基說,“大多數的富家之子,總是不能抵抗財富所加於他們的試探,因之而陷入於不幸的生命中。這一等人不是那些窮苦的孩子的敵手;對於這些小老板,你們‘窮苦的孩子’無須害怕。但你們應當注意那些比你們還苦得多,甚至他們的父母不能給予他們以任何學校教育的孩子,一旦他們在事業上挑戰你們,就有可能最終超越你們。應該注意著那些走出小學就得投身工作,而所做的又隻是拖擦地板之類的工作的孩子,一鳴驚人而得到最後勝利的,往往都是這類人。”
為了脫離貧困的境地而奮鬥,這種努力,最能造就人才。假使世人都是一生之中不為需要而強迫著去做工,人類文明恐怕直到現在仍處在很幼稚的階段。
成功的人,大多是從困乏與需要的學校中訓練出來的。大商人、大學校長、教授、發明家、科學家、實業家、政治家,大多是為需要之鞭棍所驅策而向前,為想要改善自己的地位的願望而導引向上。
能力是抗拒困難的結果,偉人都是從同困難的角鬥中產生出來的。不願同艱難挫折拚搏而要想鍛煉出能耐來,是不可能的。
一個感覺到自我生活良好的幸運青年,將會對他自己這樣說:“我擁有的金錢已夠我這一世的受用了,我又何必要清早起來勤勞工作呢?”於是一個翻身他又呼呼地睡著了。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青年,一個除了他自己,在茫茫的世界中無可依賴的青年,會因需要的驅策而被迫離開床鋪,從事勞動。他明白,除了奮鬥以外,他別無出路,他不能依賴任何人,沒有人能幫助他。他知道這是他的生死存亡的問題。
因此,一個生長於奢侈之中的青年,時常依附於他人而無須用自己的努力掙飯吃的青年,自小被溺愛慣的青年,是罕見具有大本領的。富家子弟與他人相比,往往會像林中的一棵弱樹苗同一棵每一寸樹幹的長大都要飽受暴風驟雨吹打的高大的鬆樹相比一樣。
但是,貧困絕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貧困的起點雖是好的,但也是僅此而已,此外貧困便無意思。這正如健身房中的運動器械一樣,它可以發達人,鍛煉人;但他隻是在這種意義上,它是好的,因為貧困本身就是一種欠缺,每一個人從貧困中掙脫出來,如是一件好事,而且這種從貧困中掙脫出來——假使能誠實地良好地做到——是可以鍛煉與造就偉人的。
把苦日子過甜
其實生活的情調要靠自己去創造,與其苦苦抱怨現實,不如細心體會眼前實在的快樂。我們往往在山間海屋追尋青鳥,卻不知青鳥就在眼前。
有一次到美國觀光,導遊說西雅圖有個很特殊的魚市場,在那裏買魚是一種享受。同行的朋友聽了,都覺得好奇。
那天,天氣不是很好,但市場並非魚腥味刺鼻,迎麵而來的是魚販們歡快的笑聲。他們麵帶笑容,像合作無間的棒球隊員,讓冰凍的魚像棒球一樣,在空中飛來飛去,大家互相唱和:“啊,5條鰭魚飛往明尼蘇達去了。”“8隻螃蟹飛到堪薩斯。”這是多麼和諧的生活,充滿樂趣和歡笑。
我問當地的魚販:“你們在這種環境下工作,為什麼會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他說,事實上,幾年前的這個魚市場本來也是一個沒有生氣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後來,大家認為與其每天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變工作的品質。於是,他們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賣魚當成一種藝術。再後來,一個創意接著一個創意,一串笑聲接著另一串笑聲,他們成為魚市場中的奇跡。
他說,大夥練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馬戲團演員相媲美。這種工作的氣氛還影響了附近的上班族,他們常到這兒來和魚販用餐,感染他們樂於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沒有辦法提升工作士氣的主管還專程跑到這裏來詢問:“為什麼一整天在這個充滿魚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們竟然還這麼快樂?”他們已經習慣了給這些不順心的人排疑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