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問心有愧的事
《 詩?小雅?何人斯 》中說:如果沒有做什麼有愧於人的事,那麼對於上天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做人應不愧於人,不畏於天。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曾這樣說道:“盲人的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很少受傷,反倒是眼睛好好的人,動不動就跌跤或撞倒東西。這都是自恃眼睛看得見,而疏忽大意所致。盲人走路非常小心,一步步摸索著前進,腳步穩重,精神貫注,像這麼穩重的走路方式,明眼人是做不到的。人的一生中,若不希望莫名其妙地受傷或挫敗,那麼,盲人走路的方式,就頗值得引為借鑒。前途莫測,大家最好還是不要太莽撞才好。”
鬆下這段名言其主要目的是要求我們凡事三思而後行,謹言慎行。人生的舞台是旋轉的,不定的,我們應該慎重選擇自己的腳步,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為人處世,朝著既定的目標行進。
一個外國遊客到泰國曼穀旅行,在貨攤看見十分可愛的小紀念品,他選中3件紀念品後就問價。女商販回答是每個100銖。外國遊客還價80銖,費盡口舌講了半天,女商販就是不同意降價,她說:“我每賣出100銖,才能從老板那裏得到10銖。如果價格降到80銖,我什麼也得不到。”
外國遊客眼珠一轉,想出一個主意,他對女商販說;“這樣吧,你賣給我60銖一個,每件紀念品我額外給你10銖報酬,這樣比老板給你的還多,而我也少花錢。你我雙方都得到好處,行嗎?”
外國遊客以為這位泰國女商販會馬上答應,但隻見她連連搖頭。見此情景,外國遊客又補充了一句;“別擔心,你老板不會知道的。”
女商販聽了這話,看著外國遊客,更加堅決地搖頭說:“佛會知道。”
外國遊客一時啞然。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釣魚一樣,設了一個誘餌,但女商販並不上鉤,關鍵在於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須講究商業道德,正經錢可賺,昧心錢不可得;別人能瞞得住,但良心不可欺。
做人的道理和經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這前一句話幾乎包含了各種層麵的人生活動,比如做官、種田、教書、打仗等等;後一句話則強調,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於人於己問心無愧,無論處於何種人生情境,無論是別人知道還是別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視“人”這個崇高的稱號,必須保持個人品德的純潔無瑕。
利用別人不知道而欺騙別人是一種最大的罪惡。許多奸惡之人大都以“別人不知道”來為自己壯膽,從而幹下了許多壞事。天下的壞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別人不知道而進行欺騙,一種是雖然別人知道卻不害怕。前者還知道有所畏懼,說明他還良心未泯,後者就是肆無忌憚了。
《 後漢書?楊震傳 》中記載了一則“楊震四知”的故事。東漢時期,楊震奉命出任東萊太守,中途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是由楊震推薦上來的。這天晚上,王密懷揣10斤黃金來拜見楊震,並獻上黃金以感謝他往日的提拔。楊震堅決不收,王密說:“黑夜沒有人知道。”楊震卻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這則故事不僅僅涉及了行賄、拒賄的問題。
在一個人行動之前,良心起審查和指令作用;在行動中,良心起調整和監督作用;在行動後,良心對行動的後果進行評價和反省:或者滿意或者自責,或者愉快或者慚愧。一個人做人能做到問心無愧,能在良心的引導下做事,大致上可以高枕無憂了。
《 曾國藩家訓 》中說:“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做人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良心固然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錢使,但隻要問心無愧,則樂莫大焉。
敬業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一個人的事業心在很大的程度上能顯示出他是否有擔負更大責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