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曾說:“人類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所謂強者隻是指那些既有意誌力又有耐心等待時機的人。”
英國政治活動家伯克則說:“耐心比力量更強大,它能幫助你完成更多的事情。”
如果你想成為那種能夠玩轉財富遊戲的最強者,那就時刻告誡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吧。
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
緊咬著目標不放,知難而上,並不是一種盲目的無謂行為,恰恰相反,它是個人陷於山重水複疑無路時最必要的信念。缺少了這麼一種信念,一個人就失去了前進的衝勁,會越來越落後於別人,能否繼續生存都成了未知數,更別說超越他人。
豐田汽車公司的加藤誠之在他的《我在豐田公司工作的那些歲月》一書中,談到了豐田公司的豐田皇冠型小汽車打入美國市場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到:“一定要打入美國市場”這項挑戰性決策已經成為當時豐田人的一種信念,而正是憑借這種信念,才使得豐田汽車公司在這場戰鬥中扭轉敗局。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加藤的上司看到德國的大眾汽車公司製造的“甲殼蟲”牌小汽車在美國的高速公路和大小街道上暢通無阻。他認為既然“甲殼蟲”小汽車可以進入美國市場,那就沒有理由不讓別的牌子的小汽車擠進去。就這樣,“打入美國市場”成為豐田生產部門和銷售部門的首要目標。
這一戰略目標一經發布,豐田汽車公司內部引起了一陣騷動,很多人都忐忑不安。因為豐田皇冠的發動機是為當時日本的窄路和低速行駛設計的,根本就談不上符合美國人對汽車的性能和持久力的要求。再說,皇冠小汽車的工藝還不一定就夠得上美國的標準。
的確,豐田皇冠要打入美國市場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當豐田的皇冠車在美國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80英裏的速度試車時,很快就爆發出很大的噪音,汽車的功率也急劇下降。加藤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沮喪,說:“我們的理想就像一隻底部有一個大洞的船那般沉沒了。我們寫信回日本,建議幹脆認輸算了”。
不過,值得永遠讚賞的是,即使在後來技術問題成了堆,豐田公司不得不從美國把車運回日本,豐田公司總部仍然咬緊牙關,堅守“不能認輸,打入美國市場”的執著信念。加藤在回憶錄上由衷地寫道:“除了一種要實現最高理想(打入美國市場)的熾熱抱負在支撐著我們以外,別無所有。我們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堅韌精神也用到了極限,並削弱了自己的競爭能力,我們仍然繼續幹下去。我們下了決心,每退一步就一定要進兩步。”
終於,19年後,豐田公司在美國市場上穩穩地站住了腳跟,在美國也可以驕傲地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19年的努力,似乎太長、太難,但是對造就豐田公司的輝煌來說,這就是一種磨煉,一種值得為之拚搏奮鬥一生的契機。這種堅忍不拔的品質更是讓世人欽佩。
戰勝每一個難關
天下美事,沒有輕輕鬆鬆能獲得的,有時甚至需要鼓足勇氣,從火中取栗,從虎口拔牙。看上去似乎是普通人不可能完成之事,其中必然包含著很大的風險。隻有冒著風險,奮勇向前,才有可能創造奇跡。
波音帶著他那班木匠,生產出第一架飛機後,他決定專門從事飛機製造。於是,他將自己的木材公司更名為“太平洋航空產品製造公司”。可惜,他把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雖然他確實能製造出飛機,而且這種水上飛機也受到美國海軍的欣賞,卻沒有人真正購買它。
一連三年,波音連一架飛機都沒有賣出去。資金方麵的問題,還有來自各方麵的冷嘲熱諷,使波音感到很大的壓力。但他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他索性將“太平洋航空產品製造公司”改為“波音飛機公司”,表明他將在這條道路上堅持到底。他還聘來一位姓王的中國工程師,設計出一種改進型水上飛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波音時來運轉,一下子拿到了美國海軍50架飛機的合同。“波音飛機公司”開始加班加點趕造飛機。可惜好景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隨即取消了剩餘飛機的訂單,波音公司立陷困境,瀕臨破產。波音在痛苦中反省公司的經營政策,認為將生意完全寄托於軍方是不對的,真正的市場在民間。
自此,波音終於找準了努力方向。他開始轉產民用飛機。1921年,波音飛機公司首次成功推出民用商業運輸機。後來,又推出“247型”客機。隨著公司經濟實力和研究能力的增強,它生產的係列噴氣式客機“707”、“727”、“737”、“747”客機相繼問世,在世界市場上奠定了霸主地位。
危難關頭,奮勇向前和急流勇退都是可行的選擇。不同之處在於,奮勇向前是冒著失敗的危險去追求勝利;而急流勇退則是放棄勝利以避免更大的失敗。在勝負難測時,急流勇退是謂理智;奮勇向前卻有創造奇跡的可能。
台塑創立之初,它生產的塑膠粉由於價格太高,居然一斤也賣不出去,全部積壓在庫。原來,台塑建廠時,計劃月產100噸,預計每噸生產成本在800美元左右,而當時的國際行情價是每噸1000美元,有利可圖。但是,當台塑建成投產時,國際行情價已跌到800美元以下,台塑的售價遠遠高於市場價,當然賣不出去。為了降低成本,王永慶決定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量。在產品嚴重積壓時擴大生產,實屬冒險。但王永慶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冒險一搏。
1958年,台塑完成了第一次擴建工程,使月產量提高到200噸。然而,在台塑增加產量的同時,日本、歐洲的同類廠家也在成倍增加產量,成本降幅比台塑更大,國際行情價持續下跌。如此一來,台塑的產品價格還是沒有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