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積極行動 成功要一步一步來
成功不是一步登天,想成功得先打好基礎,踏踏實實的堅持下去,這樣你才能成功。
現代生活的節奏非常快,這一秒你在幹這件事,下一秒你又在幹其它的事,而明天、後天、下個月,乃至幾年以後該幹什麼,也都早在策劃之中。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變快,很多人的心理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都比較急於求名,急於求利,急於求成。總言之,太急功近利。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不會太注重得失,不會太在乎名利,也不急於求成,總是一步一個腳印。他們能舉重若輕,履險如夷,臨危不亂。這是一份定力,也是一種智慧的胸襟。大處如此,小處也如此。讀書、參加考試,除認真準備之外,必須能夠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於自己盡力而為,隻要自己已經盡力,成功與否,那就已經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操縱,多去憂慮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與心力,削弱了成功的可能性。
一個人在成功的過程中,都是有必然和偶然的機遇造成的,有時候,一次偶然的機遇會讓你成就大業,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古人說得好,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好高騖遠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遠。古人還說,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時間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小。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子;播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兒。人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經邁出了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這樣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會每天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的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有遺傳得來的特殊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你決定當一個畫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搞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你便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費多少時間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你拋向失敗之穀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這樣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比爾?蓋茨曾這樣告誡年輕人:“剛剛畢業的你不會一年掙4萬美元,你不會成為一個公司的副總裁,不會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你能夠使成功成為你生活的組成部分,你能夠使昨日的夢想變成今天的現實。但是僅靠願望和祈禱是不行的,你必須動手去做才能讓你的理想實現。因為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
我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中國的話說就是沒有人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在這個世界上,所有超級富翁都是很有耐心的人。他們在剛剛畢業的時候,不會像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幻想自己擁有一部裝有電話的汽車——他們知道成功這件事不會像足球明星主罰點球那樣一蹴而就,成功是不斷前進、不斷強大的結果。他們知道如果每一天的自己都比前一天強大一點點,那麼實現自己的財富夢想將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在日本,最富有的那些商人一直堅信這樣一種看法:一個有耐心的人的身上會散發出成功的芳香,而一個沒有耐心的人的身上則隻能散發出失敗的臭氣。
日本商人一般都很喜歡打高爾夫球,在他們看來,打高爾夫球最基本的要求是彎腰低頭,閉上嘴巴,兩眼盯住球,然後用合適的力度揮杆擊球——實際上,這也是他們與人交往時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因此,那些聰明的美國商人或歐洲商人,在談判的過程中會盡量讓日本商人先說出自己的看法,自己隻是耐心地傾聽,決不打斷日本商人的話。他們知道,如果自己能夠成為一名不厭其煩的聽眾,並輔以“是”、“對”、“當然”,那麼,日本商人將會敬重他們的禮貌、自製、謙恭的談話藝術,並且一定會主動地征求他們的意見。經過這樣一番交流,美國商人或歐洲商人會發現,最終達成的談判結果將是一種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