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每個員工都應該養成“依據事物的重要程度來行事”的思維習慣和工作方法。在開始每一項工作之前,大家應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無足輕重的,而不管它們緊急與否。每一項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工作計劃也是如此。
但遺憾的是,在多數情況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緊迫。比如向上級提出改進營運方式的建議、長遠目標的規劃,甚至個人的身體檢查等,往往因其不緊迫而被那些“必須”做的事(諸如不停的電話、需要馬上完成的報表)無限期地延遲了。所以,提高執行力的法寶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這也是卓越工作方法的精髓之一。
決定什麼重要並確保自己集中精力做好這些事情的能力,是提高執行力的基本條件。倘若你非常容易就把自己80%的時間花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那麼你就一定要重新評估一下自己想要在這些事情上花多少時間。為了能讓你的時間利用率得到最大優化,你一定要拋開80%的那些隻能給你帶來20%成果的活動。你也許不能拋開全部的這些活動,但你能拋開其中的很多活動。如果你能至少消除自己一半的低價值活動,那麼你就會有充裕的時間去執行最重要的任務。
做事之前要考慮
能力是你幹成功一件事情的必要條件,在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不要貿然行動,否則就成了無謂的冒險。
有一個小品,講的是一個職員在單位因為職位低而被人看不起,後來他發現無論職位多高的人在買火車票的問題上都很困難,所以大家認為能在別人買不到車票的情況下搞到票的人很有本事。這個職員本來在火車站沒有熟人,為了表明自己有能力,他硬是對別人說在火車票售完後依然能搞到票,結果有很多同事請他幫忙,他是有求必應,答應了別人,而自己確實沒有熟人,隻好半夜三更去排隊買票,結果托他買票的人越來越多,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有時他不得不自己貼錢買高價票,更別說抱著被子上火車站一待就是一夜的痛苦了。這就是沒有考慮自己的能力,輕易地答應幫忙造成的後果。票買來了,大家認為你真了不起;買不來那人就會認為,你既然能給別人買來了,為什麼不給我買,是看不起我吧!於是反而失去了信譽。這說明,如果你沒有一定的能力,還是不要把事情往自己身上攬,因為有諺語曰: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這句話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金剛鑽”是“瓷器活”必需的工具,無此工具,就意味著無法完成工作。在你不具備某種能力的情況下,誇下海口,大包大攬,結果隻會耽誤了事情,進而影響到你自己的聲譽,別人會覺得:其實你根本就不行!
美國有家大公司的總會計師,才35歲,才華橫溢,收入豐厚,他是在拿到會計學碩士學位後幹到了現在的職位。但是,他受到了極大的挫折,憂心忡忡,最後不得不接受心理谘詢。在心理醫生那兒,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曆。他在9歲和17歲時,有過兩次成功的經曆,一次是推銷雜誌,發展到有好幾個小夥伴幫著他一起幹;另一次是和別人組織建立了一家印刷廠,他幹業務,攢下來的錢足以供他上學用了。
兩次都是成功的推銷技能幫了他的忙。後來,他聽從父親的建議,在大學開始學會計學,然後他又靠幹推銷和經營掙來的錢繼續學習,繼而拿到了碩士學位。從學校畢業,他就被這家大公司錄用,在企業裏一直幹到總會計師的位置。可是,他的工作經常為人指責,他碰到了越來越多的工作挫折,常常有人議論他的總會計師的工作,另一方麵,他總是在一周結束時才感到高興。結果,他的公司、同事對他的工作越來越不滿,包括他自己也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心理醫生幫助他解開了心結:他並沒有能力從事總會計師的職位,因為雖然他獲得了碩士學位,但他的興趣不在此,所以作為公司的一名普通會計人員他還可以勝任,至於“總會計師”一職則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在谘詢活動後,他終於想通了,他主動向公司請求辭去“總會計師”一職,轉到銷售部。這家公司失去了一個名不符實的總會計師,卻得到了一個樂此不疲和富有成效的銷售管理人員。當他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他說:“永遠也不要幹你自己無法勝任的事,那樣做首先是害了你自己,你將變得不快樂並且憂心忡忡。因為你做的都是你所無法完成或最多也隻能勉強完成的事,而且你也傷害了信任你、委托你辦事的人,對工作更是一種損失。”
永遠保持頭腦清醒
在市場競爭中如果不能知己知彼、正確地估計自己和競爭對手的實力,在暫時的勝利麵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盲目樂觀,企業注定是要失敗的。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位居日本乃至世界摩托車領域第二把交椅的日本雅馬哈摩托車公司,為了爭取該領域的首席地位,開始向雄居世界第三位的日本本田公司發起被後人稱做“近代日本工業領域最殘酷的一次競爭”的挑戰。
那麼,雅馬哈公司為什麼會失敗呢?
20世紀50年代以來,日本的摩托車行業數易其主。最初居摩托車行業之冠的不是本田而是東菱。20世紀60年代以後,本田不顧一切地擴大市場占有率,利用盈利進行再投資,1964年終於將東菱趕出世界摩托車市場,一躍成為摩托車行業的領導廠商。自此本田不斷發展,實力越發雄厚。進入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摩托車市場基本上是四分天下,依次為本田、雅馬哈、鈴木和川崎。其中,本田在日本本土上的占有率高達85%,穩居首席寶座。
20世紀60年代末和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摩托車市場需求的增長明顯減緩。為此,本田決定開拓新的生產線——進軍汽車市場。然而當時國際汽車行業也非常不景氣,一些中小汽車公司紛紛尋找靠山,以度危機,本田為了在汽車市場中站住腳,將公司最好的設備和技術力量投入其中,甚至不惜調用生產摩托車的技術力量。到1975年,本田的汽車收入便超過了摩托車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