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積極行動 讓信心推動自己成功
比爾?蓋茨指出:誌向,就是一個人終生追求的目標與希望。誌向猶如一盞指路明燈,為人們指引著成功的目標和途徑。一個人所確立的誌向,反映著他將要成就的事業和決心,體現著他的希望和需要。誌向乃生命之樹,在人生與成功的過程中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並能把立誌者的熱情轉化為成功的行動。做人也罷,經商也罷,誌存高遠,執著追求,是一切成功者的共同特征。“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成功者的奮鬥曆程告訴我們:沒有遠大的誌向和信念,沒有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就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隻有堅定自己的信念,樹立起人生的遠大誌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誌向和毅力去艱苦奮鬥,才會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比爾?蓋茨告誡青年,人生在世,應該有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要相信自己將來一定能夠做成一項事業。也就是說,人生一定要有信念。比爾?蓋茨的成功經曆告訴人們,信念的力量在成功者的足跡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要想事業有成,就必須有無堅不摧的信念。
信念對於立誌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有人說:成功的欲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擁有了欲望並經由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後形成一種信念,這種信念便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感情”。它能夠激發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進而幫助其獲得巨大的財富與事業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念”比喻為“一個人心理建築的工程師”。在現實生活中,信念一旦與思考結合,就能激發潛意識來激勵人們表現出無限的智慧的力量,使每個人的欲望所求轉化為物質、金錢、事業等方麵的有形價值。
研究表明,在取得成功的諸種要素之中,信念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人人都想成功。每一個人都想獲得一些美好的事物。沒有人喜歡巴結別人,沒有人喜歡過平庸的生活,也沒有人喜歡自己被迫進入某種狀況。
最實用的成功經驗,就是“堅定不移的信心能夠移山”。可是真正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並不多,結果,真正做到“移山”的人也不多。
有時候,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光是像阿裏巴巴那樣喊‘芝麻,開門!’就想把山真的移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說這話的人把“信心”和“希望”等同起來了。不錯,你無法用“希望”來移動一座山,也無法靠“希望”來實現你的目標。
但是,比爾?蓋茨告訴我們:隻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隻要你相信能成功,你就會贏得成功。“心存疑惑,就會失敗;相信勝利,必定成功。相信自己能移山的人,會成就事業;認為自己不能的人,一輩子一事無成。”
關於信心的威力,並沒有什麼神奇或神秘可言。信心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相信“我確實能做到”的態度,具備能力、技巧與精力這些必備條件,每當你相信“我能做到”時,自然就會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信心是成功的秘訣。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我成功,是因為我誌在成功。”如果沒有這個目標,比爾?蓋茨必定沒有毅然的決心與信心,當然成功也就與他無緣。
當然,信心畢竟隻是一種自我激勵的精神力量,若離開了自己所具有的條件,信心也就失去了依托,難以變希望為現實。大凡想有所作為的人,都須腳踏實地,從自己的腳下開始,踏出一條遠行的路來。
比爾?蓋茨告誡青年:任何事情,你隻要有決心去做,並願意盡最大的努力,你就一定會獲得成功。
做事要先做重要的事
在《有影響力的領導者的七大習慣》一書中,作者以“重要、不重要”為橫向坐標,以“緊迫、不緊迫”為縱向坐標,建立一個坐標係,用來量度員工麵對的各種事務:
在低績效或失敗的員工中,不少人最易犯的錯誤是把“重要的事書”與“緊迫的事”混為一談,把戰略與戰術。“做正確的事”與“正確地做事”混為一談。這使人想起彼得?德魯克的話:“最沒有效率的人就是那些以最高的效率做最沒用的事的人。”在分清楚“重要的事”與“緊迫的事”之後,如何“把第一位的事放在第一位”(Put the First on First)就是最重要的了。這個坐標係分別由四個象限組成:重要且緊迫、不重要且緊迫、不重要且不緊迫、重要而不緊迫。最好的員工總是把目光聚集在第一象限(重要而緊迫),最差的員工常常做不重要也最不緊迫的事(第三象限)。總是做重要且緊迫的事的人,常常有很多的剩餘時間。做完“正事”之後,他們有相當多的時間去做“重要而不緊迫”、“不重要且緊迫”甚至“不重要且不緊迫”的事(不論在辦公室之內還是之外),就像裝石塊的鐵桶裏有意想不到的剩餘空間來裝碎石、沙子和水。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那些在工作中執行效率低下的員工,他們把自己90%的時間花在了第一象限,以應付那些看來永無窮盡的緊急事,又幾乎把剩下的10%的時間用在了第四象限。他們的行為與那些高效能人士恰恰相反,這樣的人基本上過著一種不負責任的生活。
工作是以目標的實現為導向的,在一係列以實現目標為依據的待辦事項之中,到底哪些事項應先著手處理?哪些事項應延後處理,甚至不予處理?
對於這個問題,專家給出的答案是:應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編排做事的優先次序。所謂“重要程度”,即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大小。對實現目標越有貢獻的事越是重要,它們越應獲得優先處理;對實現目標越無意義的事情,越不重要,它們越應延後處理。簡單地說,就是根據“我現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標”這一原則來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