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狼一樣敏銳的市場意識(2)(1 / 3)

中集集團就是利用了這一機會,用10年時間將自己發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生產廠家;格蘭仕的微波爐經過8年的發展,一躍而成為世界同行第一;萬向集團經過5年的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傳動結合部件的生產供應商;台灣的頂新國際經過6年的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速食麵生產企業……

因此,企業隻有具備較為長遠的市場眼光,確立起明確的目標,並滿懷信心朝著這一目標前進,才有可能崛起,才有可能獲得長足的發展。

1995年,聯想香港公司出現巨額虧損,麵臨著破產的境地。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們把市場眼光轉向了中國大陸,看好中國將要啟動的大陸市場,結果不到一年時間,公司又重新獲得新生。現在,聯想一舉發展成了中國著名的跨國公司。聯想的成長曆程表明:公司的市場眼光決定著公司的發展目標,而公司的發展目標又是企業生存和成長的精神動力。

企業無論大小,都應該像狼那樣,時時觀察著市場,尋找商機,一旦發現就毫不猶豫地抓住不放,直到實現自己的目標為止,同時著手確立一個更新的目標。微軟的比爾·蓋茨除了“我的眼光好”外,還認為“企業家要考慮未來”,因此他一刻也不放鬆對市場的跟蹤,時刻以最快的速度去開發市場。

市場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企業的產品是有周期的,世界上是沒有永遠暢銷的產品,所以企業的生命也是有周期的。據研究發現,世界上大多數企業的生命都在40年左右。

美國著名商業哲學家查爾斯·漢迪認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公司長壽的奧秘在於:如何在公司的既有成長曲線快接近“拋物線頂點”時,適時地開辟第二條曲線。也就是說,我們在市場中也許現在是領先的,但是如果不在一種產品銷售快到旺盛的時候,開發另一種新的更適合市場的產品,那麼公司會很快進入生命周期的極限。這就要求企業家和管理層要有狼一樣的嗅覺,能夠快速及時地作出判斷,認定下一個能夠奪取市場利潤製高點的產品是什麼,並盡快將其研發出來投入市場。

日本著名的企業索尼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末,還是一家非常小的公司,在海外根本沒有一點名氣。索尼公司的原名叫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外國人都覺得太拗口,不好發音。後來,他們在開發市場時,發現了這一秘密,就毅然放棄原來的名字,更名為索尼公司。當時,有人堅決反對說:“東京通信工業公司創立已有10年,本國通信業都接受了這個名字。這麼長時間都過去了,為什麼要突然荒謬地改名?”索尼公司的CEO盛田昭夫認為,要開拓國際市場,就必須要有一個國際社會都容易接受的名字,而公司未來的業務主要靠海外市場。

也許我們會覺得改一個名字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是盛田昭夫的理由是:雖然我們的公司還很小,雖然國內市場的潛力還很巨大……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不把目光對準國外市場,那麼我們永遠不能發展成我們所設想的那種公司。日本產品在世界上以質量次聞名,我們要改變這種狀況……

在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經濟剛剛起飛,在世界市場上,“日本製造”就意味著是“廉價、低劣、質量次”的產品。索尼公司改名不僅是為了讓海外的客戶好記住這個名字,而且想憑自己的實力改變日本消費品質量次的壞形象,以此贏得世界讚譽。當時索尼公司的雇員不到千人,而且在海外根本沒有勢力,但是頗有市場眼光的盛田昭夫敏銳地捕捉到日本今後的市場主要靠海外,而且還主要靠質量和形象取勝的商機。索尼的這種市場預測為索尼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現在的索尼公司,在全世界都樹立了良好的信譽,生產的商品暢銷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

這種市場嗅覺絕不是胡亂的瞎猜測,而是冷靜思考的結果,需要有眼光,更需要有巨大的勇氣。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人幹勁兒衝天地下海辦企業,很多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成長起來。由於不少公司的市場意識和眼光過於現實,許多熱門行業都出現了“起哄”的現象,結果僧多粥少,一些企業相繼破產。針對這種現象,有關專家作了分析說,這些企業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不知道不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做了,該放棄的卻沒有放棄。說具體一點,就是這些企業家在進行投資決策時,盲目地追隨投資熱點,不是真正客觀地考察市場,發現追求最大利潤的製高點。

對於企業來說,不僅管理層要具備敏銳的市場嗅覺,而且普通員工也要具備這一點。有些員工因為市場嗅覺不靈敏,在企業裏待了一段時間,看不清企業的市場發展潛力,就胡亂地跳槽了。殊不知自己所在的企業是正在或者即將崛起的企業,跳槽重新謀求發展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