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編寫《翻譯理論與實踐》教材的目的在於從社會文化對日漢兩種語言的製約、語言特質問題以及日語詞彙學、語義學等角度,對翻譯進行描述和說明,通過拓展性思維與科學的探討,揭示出諸多方式方法和文化根源方麵的翻譯規律和理論現象,在跨越中日兩種文化鴻溝的橋梁的構架下找到解決文化差異現象的方法。
全書共分五章,前三章依次從詞彙、句子、段落三個層次將日漢語言特點對比和翻譯結合起來,提出適當的翻譯對策,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翻譯意識和專業翻譯素養,避免誤譯、錯譯和漏譯。第四章的實踐篇則是對前三章所學知識的總複習,總操練。翻譯實踐的文章包括文學作品、演講稿、廣告詞、政治宣言、新聞日語、說明書、商務信函、法律合同等文體。第五章是第四章翻譯實踐的參考譯文。學習者可以在不同文體的翻譯實踐中,體會到不同文體在翻譯過程中的異同點,掌握不同文體的翻譯規律,從而能在今後的翻譯工作中更好地把握翻譯尺度。
本著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博采眾長,注意借鑒其它前沿性翻譯理論,緊密結合翻譯教學實踐和教學理論,對於每個例詞的使用都是千挑萬選,煞費苦心。
本書的編者皆從事日語教學,有著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編寫內容既是編者多年來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的積累和思考,又是在翻譯理論水平方麵的一次全麵的提升。
本書分工明確,責任清楚,第一章詞彙篇由竇雪琴老師編寫,第二章句子篇是趙小雲老師擔當,朱芬老師負責第三章段落篇的撰寫,最後的實踐篇和實踐篇參考譯文部分的編者是蘇萍老師。
本書為華東政法大學教務處重點課程資助項目。在編寫過程中,引用了較多的作品資料,得到了張浩帆、王瑛滔等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協助,限於篇幅,謹在此向各位老師致以誠摯的感激之情,同時感謝在編寫本書過程中,一直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的出版社的各位工作者。
由於編寫的時間倉促以及編寫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錯誤之處,殷切期待各位專家、學者提出寶貴意見。
編者:竇雪琴蘇萍趙小雲朱芬
2011年8月22日
第一課翻譯與詞語
第一節關於翻譯
一、翻譯的概念
自古至今,不論是在中外辭書裏,還是在翻譯家的研究下,都對翻譯下過各種定義或作出過多種解釋。
《辭海》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文字表達出來;把代表語言文字的符號或數碼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牛津大辭典》認為:“將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過程。”
《韋氏國際大辭典》這樣表述翻譯:“把一種語言或表達方式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或表達方式。”
《廣辭苑》對翻譯的解釋是:“把一國語言所表達的文章內容譯成另一國語言。”
《日本國語大辭典》的解釋是:“翻譯是把一國的語言、文章轉換為具有同等意義的另一國語言、文章。”
《新明解國語辭典》的解釋是:“把一種語言、文章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出來。”
英國的翻譯研究家彼得·紐馬克認為:“翻譯是把某種語言所載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等價信息的手段。”
日本上智大學文學部教授別宮貞德說:“翻譯就是把某種語言所傳達的信息,換成另一種語言的等價信息。”
綜上所述,可將翻譯理論家們對“翻譯”的定義歸納起來闡述為:從原點來講,翻譯應是一種通過思維來實現的活動,翻譯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及各國間文化的互溶交流與促進有著深遠的意義。翻譯是通過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如實地轉達原文(原話)的意思和風格,使語言不通的人能夠互相溝通、理解。即通過語言轉換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認為翻譯不是語言轉換是不全麵的,認為翻譯僅僅是語言轉換也是不全麵的。轉換語言是手段,不折不扣、原原本本傳達信息才是目的。翻譯是形式與內容、方式與目的的統一。翻譯無論是作為文化現象、思想運動,還是作為一項職業、一種知識技能,翻譯的觀念、方法、樣式、標準、風格,總是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二、翻譯的曆史
翻譯是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側麵。國家不同,對翻譯的認識和需求也不一致。如:古希臘人不從事翻譯活動,認為四鄰都是蠻夷之邦,沒有什麼值得譯的東西;古羅馬人大多數知識分子都通曉希臘文,直接汲取希臘文化,所以他們不需要翻譯,因此,翻譯活動不發達。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且兼容並蓄,因此,翻譯活動開始的較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學界一般的說法認為中國的翻譯始於東漢,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據馬祖毅的《中國翻譯簡史》記載,中國古代曾出現過三次翻譯活動高潮:
第一次是從東漢至唐宋年間的佛經翻譯時期,翻譯佛經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起初翻譯者以外籍僧人為主,後來逐漸發展到中外共譯,翻譯人數大量增加,翻譯形式由私轉為官,並開設了譯場。我國唐代是佛經翻譯的全盛期,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共譯出佛經428部,2412卷。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的科學技術書籍的翻譯。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他們協同當時中國的士大夫一起翻譯了大量的科學典籍,如天文學、數學等。
第三次是鴉片戰爭後、五四運動前的西歐政治思想和文學作品的翻譯。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閉關自守的門戶被打開,這一時期多為當時迫切需要的製造業、兵器類和工程類等方麵的譯書,政治類書籍不多。甲午戰爭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他們主張維新、學習外國,於是,大量的政治、社會、哲學、法律等外文書籍被翻譯過來,西方思想和文化不斷湧入中國。
在中國翻譯史上,第四次高潮可以認為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隨著全球IT產業的迅猛發展,我國也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知識爆炸、翻譯爆炸的時代。這次翻譯高潮,無論在規模、範圍上,還是在質量、水平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貢獻上,都是前三次翻譯高潮無法可比的。信息時代和市場經濟決定了這一時期翻譯高潮的特點:信息量龐大、涵蓋麵廣泛、題材體裁豐富多樣、翻譯方式靈活便捷、從業人員眾多、理論研究更為活躍、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空前顯著。
日本的翻譯活動可追溯到漢字傳入日本的時代。大體上也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從接受漢文化到漢詩等的翻譯。日本文化是在漢文化的潤土上成長起來的。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15年(280)8月,阿直歧自百濟東渡,皇子菟道雅郎子從學之。又據《古事記》記載,王仁攜《論語》10卷、《千字文》1卷抵日,做過皇太子之師,傳授了很多漢文典籍。以這些典籍為媒介,漢語傳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