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凱勒(2 / 3)

他反反複複地教導海倫。學了11次之後,海倫第一次清楚地說出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句話——“It is warm。(天氣很暖和)”。

由於剛開始學習說話,海倫的發音還不是很準確。為了讓別人能聽懂她說的話,沙利文小姐不得不一個字一個字地矯(jiǎo)正她。經過十分艱苦的努力,海倫終於能夠正確、清晰地吐出每個單詞了;而把這些單詞組合成句子,又費了海倫不少的時間和功夫。但她還是常常弄錯,有時一句話要重複幾十次,甚至幾百次,才能學會。

她勤奮地練習著,對著玩具、石頭、樹或是小狗,她都結結巴巴地說著話。當她叫妹妹的名字時,妹妹就會拿著食物走過來;當她叫小狗的名字時,小狗也會跑到她的身邊。在女校求學

為了考取哈佛大學,海倫在一家女校學習。要取得和正常的孩子同樣的成績,她不得不付出幾倍的汗水和努力,可是她沒有認輸。

在聾人學校的經曆,激起了海倫進一步求學的欲望。小時候,她曾希望進哈佛大學讀書;而現在,這個願望更迫切了。可是,沒有人相信海倫能在一所普通的高等院校獲得成功,因為她沒有讀過大學預科。

許多人認為,海倫求學的選擇是不明智的,甚至沙利文也不太支持。因為她感到,自己微弱的視力很難再給海倫什麼幫助了。她甚至想過,要另外找一個人來代替自己的工作。但是,幾經猶豫猶豫:拿不定主意。,她沒有那樣做,還是留在了海倫身邊。

1896年夏天,海倫和沙利文在馬薩(sà)諸(zhū)塞州得到一個消息——海倫的父親去世了。因為自己不在父親身邊,海倫深感愧疚。她想趕回去,在紐約州聾人學校讀書的兩年裏,海倫、沙利文與一位文學評論家及其妻子成了朋友。那位夫人發誓(shì)要為海倫籌集到必要的資金,資助她入大學讀書,同時支付沙利文小姐的薪(xīn)水。最後,那位夫人成功了。海倫、沙利文兩人又有了生活上的保障(zhànɡ )。

為了進入哈佛大學雷德克利夫學院,她們不得不做一些準備。1896年6月,海倫決定進坎布裏奇女校學習。對海倫來說,要像一個正常的女孩子一樣學習,困難是很大的。

但海倫堅信,雖然自己又聾又盲,但其它方麵並不比別的女孩子差。

在沙利文的輔導下,她的英語早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所以,老師允許她可以不必再上英語課了。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裏的老師習慣了她那些不連貫的語言,已經能夠和她交流了。他們可以回答她提出的問題,並糾正她的錯誤——在課堂上,她幾乎和別的孩子一樣了。

可是,她無法在課堂上做練習,隻能帶回家裏,用打字機來做作業。

她的學習生活很艱苦,而沙利文小姐甚至比她還要艱苦。她每天陪著海倫上課,將老師講課的內容全部拚寫在海倫的手上。通過這種方式,海倫才能聽到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一切。

自習的時候,沙利文還要幫海倫查生詞,反反複複地為海倫念書的內容和注解。

對老師的辛苦,海倫充滿了感激之情。

有時候,海倫和沙利文也會懷疑,學習的任務是否超出了她們的能力。可是更多的時候,卻對學習充滿了信心。每當克服一些困難之後,她們便會有說不出的喜悅。

在學校裏,海倫第一次和年紀相近、聽力和視覺都正常的女孩們在一起。和這些女同學相處,做她們所做的一切,都讓海倫感到心情十分舒暢(chànɡ )。她和其他幾個女孩住在一所很舒適的房子裏,她們一起做遊戲,捉迷藏,在雪地嬉(xī)戲。她們一起散步,討論學習中的問題,過得很愉快。海倫也體驗到了正常孩子的快樂。

1897年6月29日,也就是她17歲生日後的第二天,海倫參加了各門考試。她通過了所有科目,其中英文和德文還獲得了優秀。

雖然受到了種種挑戰,遇到了種種困難,但海倫還是堅持下來了。她的信念獲得了勝利。

坎布裏奇學校的校長很關心海倫,但他認為,她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太多了。他指責沙利文小姐,不該把她的學生搞得太苦。

1897年離開坎布裏奇學校之後,海倫和沙利文繼續為進雷德克利夫學院做準備。指導海倫的是另一位老師,她們在他的帶領下學習了兩年。

海倫的外文很好,但是數學特別差。她對數學也沒有什麼大的興趣,如果不是為了準備考試,海倫真不願意學習這些東西。

可是抱怨歸抱怨,一旦下了決心,海倫仍鍥而不舍地鍥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去學習。

經過長時間的準備,1896年6月29日,海倫參加了哈佛大學雷德克利夫學院的初試。

從6月29日到7月2日,她一共考了德語、法語、拉丁語、英語、希臘史和羅馬史等7門功課。她順利地通過了全部的考試,英語和德語還獲得了優秀。

由於海倫考試時要靠打字機答卷,所以即使她不寫名字,也可以被辨認出來。為了避免打字機的聲音幹擾(rǎo)其他考生,監考人員讓她一個人單獨在一間房子裏考試。

學院堅持認為,試卷由一個完全陌生的老師讀給海倫,以保證海倫不會得到沙利文的幫助,可是,派來的這位先生隻懂美國式的布萊葉文。海倫以前學習的是英國式的。臨考的前一天,海倫才在一位監考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美式布萊葉文符號總表。她差不多花了一夜時間來學習這些符號。所以到考試時,她已經精疲力竭(jié)了,心情變得十分沮(jǔ)喪。

考數學時,她遇到了最大的困難。她一向隻習慣於讓別人把試題拚寫在她的手上。可是考試的時候,她不得不用手去觸摸那些文字,所以不知題目是怎麼回事。雖然試卷就在她麵前,但那盲文使她迷惑(huò)不解,腦子裏沒有清晰(xī)的概念。她覺得自己的手指也似乎變得僵(jiānɡ)硬了起來。

考試結束後,她的心情十分沮喪。她甚至想:如果通不過,就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

可是,幾天之後,她收到了考試成績單。她通過了考試——通知書上甚至注有“令人信服地通過了高級拉丁文考試”的字樣。

考試通過了,可是這隻表示她越過了入學程序的第一道障礙障礙:擋住道路,使不能順利通對。。除此之外,她還需要得到雷德克利夫學院教學委員會的批準。

委員會裏有一些成員反對海倫入學,就連校長阿格尼絲·歐文也一樣,他對海倫能否在學校裏成功學習持懷疑態度。

海倫充滿了自信,也充滿了對歧(qí)視的憤怒。

在等待命運安排的時刻,海倫收到了康奈(nài)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提供的獎學金。她本來可以去這兩所著名大學的。但她沒有去,她想進的還是哈佛大學雷德克利夫學院。

海倫的選擇是很大膽的,可是她的大膽得到了回報。不久之後,雷德克利夫學院公布的入學新生名單上,赫(hè)然出現了她的名字:海倫·亞當斯·凱勒。她的倔(jué)強性格終於駁倒了雷德克利夫學院的反對意見。

海倫始終愛好寫作。在沙利文和她的老師的指導下,她經常寫作文、寫信。這既是她與世界溝通的方式,也是她的愛好。

有一天,一位客人來訪問。她是《婦女之家》雜誌社的工作人員,要和海倫談一談。

那人說:“我們隻想請海倫小姐寫一篇關於自己生平的文章,在我們雜誌連載。”

由於海倫的功課比較忙,所以她有些猶豫。那人建議說,可以把她以前寫的作文和信按一定形式組織起來。而且,如果海倫接受的話,雜誌社可以付給3000元的稿費。

對海倫來說,3000元可是一個大數字。當時,她們也迫切需要這樣一筆錢。

這時,哈佛學院的青年教師約翰(hàn)·梅西答應編輯海倫的作品。在三人的合作之下,事情進展很快。

海倫寫過不少小品文、論文、書信,甚至短篇小說。經過整理之後,海倫寫出了《婦女之家》前幾期的連載文章。

文章寫得很不錯,十分流暢(chànɡ),十分優美。出版社的老板閱讀之後非常高興,立即刊登了出去。

每天,梅西到海倫這裏工作3個小時,有時閱讀,有時向海倫提出一些問題。當他起身回去的時候,文章就已經完成了。海倫和沙利文都對他的工作效率十分滿意。

從1902年4月開始,《婦女之家》雜誌刊載了海倫的自傳——《我的一生》的第一部分,後來又陸續發表了另外四個部分。第二年,她的手稿被擴充為一本書,由世紀出版公司出版。

出版的時候,出版商提出:故事很鼓舞人心,寫作也很出色;但作為海倫的自傳,還不能反映她的全部故事。他們又請梅西寫了一些補充文章,詳細介紹海倫接受教育的情況。

海倫的自傳連載發表之後,其中有幾段成了波士頓一家報紙重要社論的主題。海倫一時成了眾人矚目的作家。

她的書得到了評論界的普遍好評。並且很快就被翻譯為各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為傳閱。令人們著迷的,不僅是海倫優美的文筆,還有她在人生道路上所經過的曲折,和她麵對困難毫不氣餒的精神,以及她背後的另一個女性——沙利文小姐的犧牲精神。

此外,包括《紐約太陽報》在內的許多大報紙上,都刊登了熱情洋溢的評論,盛讚海倫和沙利文的艱苦與執著。

海倫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沙利文突然病了,走路一拐一拐的。1904年6月,海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獲得了對她來說十分不易的學位。

畢業典禮那一天,雖然隻有96名學生畢業,上台領取畢業證書的卻有97名。因為海倫和沙利文拉著手走到了台上。

在觀眾雷鳴般的歡呼聲中,海倫領取了畢業證書。有一位姑娘甚至還說:“沙利文小姐應該和海倫一樣,獲得大學學位!”

從個人走向社會

海倫接連寫了兩本書,受到不同的評價。同時,她也開始關心社會問題。社會對她的反應卻與她想像的不同。在經濟方麵,她也遇到了困難。

梅西是海倫文學工作上極好的夥伴,是她高明的批評家和顧問。每次得到梅西的讚揚,海倫都十分高興。

梅西給海倫介紹了一批新的書藉。他在她手上拚讀。遇到對海倫有用的文章,他就把它譯成布萊葉盲文。

在梅西的幫助下,她的第二本書《我生活的世界》也很快出版了。

在她的新書裏,海倫講述了她如何用觸覺、感覺、味覺來彌(mí)補視聽的遺憾(hàn)。

她在書中說,自己記得握手時別人手指的動作,甚至記得與不同人握手時,每個人互不相同的肌肉緊張程度。

她還說,憑借香水或煙草的氣味,她就可以認出自己的朋友。通過顫(chàn)動,她便知道一個木匠使用的是刨(bào)子、鋸(jù)還是錘(chuí)子。

1906年,海倫出任第一個為盲人服務的社會工作,她擔任了馬薩諸塞州盲人委員會主席。社會上的書信如雪片似的飛來。各個年齡層的盲人都向海倫請求幫助——或代寫文件,或請求相見,她的家門口擠滿了求教的人。

這讓他們三個人都忙碌不停。梅西甚至說:“海倫·凱勒已經變成了一個慈善機構,而不是一個人。”

海倫還關心婦女問題。那個時候,婦女還沒有選舉權。於是,海倫又投入了爭取投票權力的運動。

那個時候,敢於公開討論這一問題的人不多,而海倫似乎尤其不適合談論。因為在一般美國人眼裏,她隻是一個令人欽(qīn)佩的聾盲人。她們希望她隻討論她的身體狀況,以及她所取得的成就。

1913年,她的第三本書出版了。這本書名叫《衝破黑暗》,書中涉(shè)及到她的一些社會觀點。可是,這本書並不像她前兩本書那樣受到廣泛好評。

自己的事業

海倫為盲人基金會籌(chóu)款,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與苦惱。兩本新書相繼出版,也得到了不同的評價。不幸的是,她的老師沙利文小姐去世了。

海倫和沙利文簽署(shǔ)了一項合同,要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籌集200萬美元。為此,她們二人每周必須露麵4次。籌集資金的活動和歌舞雜耍表演同樣艱苦,日程安排特別緊張,簡直讓她們透不過氣來。

海倫很快就發現,資金籌集活動純粹(cuì)是一種政治手段。當海倫的政治觀點不同於基金會時,他們就要對海倫的言行進行審查。海倫無所畏懼(jù),結果什麼也沒有檢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