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長得知大使館遭到攻擊,連忙命令手下趕往大使館。
然而就在同一時刻,日本方麵發來消息,詢問秦軍長道“聽說大使館被襲擊了,我們需要派遣人員進行交談。”
秦軍長掛斷電話,他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日本人想要來交涉。
秦軍長突然囉嗦起來,對身邊一名士兵道“看過哥譚鎮嗎?”
如果你接觸過任何與蝙蝠俠相關電影、漫畫、遊戲,就一定會知道哥譚。
哥譚市是dc漫畫中的虛構城市,是蝙蝠俠的故鄉,無數超級英雄戰鬥其中,人口約3000萬。哥譚市基於現實中的紐約、舊金山等城市所設計,在白天,他是世界的商業金融的重要樞紐。而到了晚上,隱藏在城市黑暗中的邪惡勢力四處活動,而蝙蝠俠也開始了對他們的追捕。
但是本劇第一季於2014年在fox電視台首播時,卻收獲了不少負麵評價。
原因倒是很直接:太過依賴蝙蝠俠的情懷了。
沒錯,本劇的前幾集明顯在靠蝙蝠俠世界觀的自身光環來吸引觀眾。
且不說第一集就把韋恩夫婦被殺這種用爛了的梗又用了一遍。
前三集裏啥玩意都沒說清楚,就先把幾位知名反派全都拉出來遛一圈,仿佛在告訴觀眾“咱們這可是蝙蝠俠的大ip,死忠粉們速速來跪舔”。
如此低劣的質量自然遭受了不少觀眾的抨擊,各大網站的評分也一降再降。
好在製作組在後期終於找到了該劇成功的秘訣。
其實秘訣很簡單,就是該劇的片名“哥譚”。
在這裏,所有的正派、反派都是配角,哥譚這個危機四伏卻又讓人魂牽夢縈的城市才是永恒的主角。
於是,編劇在第一季後期著重刻畫哥譚市中幾大勢力的權利鬥爭。
每一個角色都是整個陰謀網中的棋子而已,再牛逼哄哄的人物也可能在下一秒命喪黃泉。
這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覺,劇情的質量突飛猛進,成功從一部超級英雄衍生作品轉型為黑幫懸疑佳作。
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了第一季的結尾,黑幫勢力最終全部洗牌,哥譚市仿佛回到了和平時期。
而在第二季中,陰謀網越來越大,一向凶狠的企鵝人也不得不屈服於更強大的力量,而且還著重刻畫了關在阿卡姆瘋人院中蝙蝠俠的宿敵們。
至此,少年布魯斯·韋恩的故事徹底淪為了副線,觀眾更想看到這些壞蛋們究竟是怎樣不擇手段地在這個十麵埋伏的都市舞台中生存下去的。
而到了第三季,企鵝人靠著一係列的幕後操作當上了哥譚市長。
從一開始的素質平平,到如今的漸入佳境,《哥譚》打破了我們對超級英雄衍生作品的“賣情懷圈錢”的偏見。
當然這還要得益於dc的電影和電視劇世界觀拆分策略,dc的電影宇宙與電視劇世界觀沒有聯係,保證了製作組能夠最大限度地進行再創作,而不會拘泥於已有背景設定的條條框框。
所以如果說哪部超級英雄的衍生美劇好,圈圈首推這部《哥譚》!
而哥譚當然忘不了一個英雄,蝙蝠俠。
1938年,nap(dc漫畫公司的前身)在《動作漫畫》創刊號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位超級英雄——超人,並大獲成功。隨後,dc打算為它的另一份刊物——《偵探漫畫》創造出一位英雄,以求同超人匹敵。當時這份刊物已經創刊兩年多,刊登過多種偵破和冒險故事,但是還沒有一個處於靈魂地位的角色。時年26歲的畫家鮑勃·凱恩(bobkane)接下了這項任務,最後在與比爾·芬格的合作中創作出了初期的蝙蝠俠。
1939年5月,蝙蝠俠誕生於《偵探漫畫》第27期上。一經推出就極受歡迎,次年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係列。隨著這個領銜人物的出現,《偵探漫畫》也成為dc持續曆史最長的漫畫係列。
1940年,蝙蝠俠多了一位少年助手羅賓。他被稱作神奇小子,不僅受到少年讀者的歡迎,也為冷酷無情的蝙蝠俠增添了長輩的慈愛一麵,讓這個角色更加立體化。在後來的幾十年裏,蝙蝠俠的故事中又分別引入了父親般的老管家阿爾弗雷德,伶俐的蝙蝠女,母親般的醫生萊斯莉,蝙蝠俠的來曆也進一步的補充完善。這些都大大豐富了蝙蝠俠的性格。
隨著時間的演進,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各種不同詮釋也紛紛出現。不僅形象和裝備有了變化,風格也有很大差異。30年代他是黑夜中的偵探,40年代他是溫和的家長,50年代他在進行科幻冒險,60年代後期的蝙蝠俠電視係列劇采用了誇張滑稽的美學處理方式,導致電視劇結束後的數十年間蝙蝠俠仍然脫離不了劇中的形象。而80年代弗蘭克·米勒執筆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暗騎士歸來》與《蝙蝠俠:元年》,以及蒂姆·伯頓執導的真人版電影的成功,又讓蝙蝠俠回歸了他原本晦暗的基調。在那之後的漫畫中,蝙蝠俠的現實性和局限性都增強了,敵人也比從前更加強大、狡猾與瘋狂。他的精神創傷被一再強調,變得越來越彷徨和孤獨,日益走向偏執和黑暗。